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6:39: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下篇 针灸治疗 第六章 治疗总论
(四)问答题
1.手少阴心经心火上炎有哪些主要症状?其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2.风寒湿伤脾之经络有哪些临床表现?其针灸治疗原则是什么? 3何谓八会穴?临床如何运用?
4.何谓八脉交会穴?临床如何配合使用? 5.下合穴在临床中有哪些应用? 6.如何理解针灸中的“因时制宜”。 7.举例说明针灸取穴原则。
8.什么叫原络配穴法?临床如何运用? 9.什么是郄穴?如何应用?
10.根据五行与阴经五输穴的配应关系,试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参考答案
(四)问答题
1.若心经热循经上扰,则可见嗌干、目黄、口舌糜烂、舌肿、舌体麻木等。治宜取本经和手厥阴经、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灸。
2.若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经脉则可见膝股内侧痛、足跗肿痛、四肢屈伸不利、痿痹不仁、足大趾内踝痛等。治宜取本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针灸并用。
3.八会穴是指人体的气、血、筋、骨,脉、髓、脏、腑之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腑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杼、髓会绝骨。临床上,气病可取膻中,如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嗽,肝气部滞所致的乳少。
4.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分布于腕踝部上下。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日外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喉咙、胸膈。 5.下合穴的应用是根据《灵抠·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原则,对六腑的病证均可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治疗大肠病可取上巨虚,胆合于阳陵泉,治疗胆的病证可取阳陵泉。
6.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亦多在体表;秋冬季节,阴气渐盛,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亦多在体内。治疗上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人体气血流注呈现与时辰变化相应的规律,针灸治疗注重取穴与时辰的关系。强调择时选穴,即根据不同的时辰选取不同腧穴进行治疗。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是择时选穴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此外,因时翩宜还应把握针灸的有效时机,如治疗疟疾多在发作前2~3小时针刺等。
7.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骑穴。取穴原则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近部取穴。即指选取距离病痛所在部位或临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接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腑穴.予以治疗。如鼻病取迎香等。
二是远部取穴。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方法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多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棘上前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必要时可加取内关等。
三是随证取穴。即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的。如高热可选取大椎,盗汗取阴郗。
8.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
称为“原络配穴”。它的临床应用是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畦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例如:手太阴肺经(里)先病,症见咽喉肿痛或咳嗽,即取其原穴太渊为主;手阳明大肠经(表)后病,症见牙痛,则取其经络穴偏历为客。相反如果手阳明大肠经先病,取其经原穴合谷为主;手太阴肺经后病,取其经络穴列缺为客。
9.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地方。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
也各有一个郗穴,合起来共十六个郄穴。其为:肺经郄穴孔最、大肠经郄穴温溜、胃经郄穴粱丘、脾经郄穴地机、心经郄穴阴郄、小肠经郄穴养老、膀胱经郄穴金门、肾经郗穴承浆、心包经郄穴郗门、三焦经郄穴会宗、胆经郄穴外丘、肝经郄穴中都、阳跷脉酃穴跗阳、阴跷脉邵穴交信、阳维脉郄穴阳交、阴维脉郄穴筑宾。
郄穴常用以辅助诊断急性病痫。当脏腑经络患有急症时,按压郄穴常常在本经郄穴上出现阳性反应。在治疗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症,是急救的常用穴。如心绞痛取郄门。另外,阴经的郄穴可止各种出血,如孔最善治咳血;阳经郄穴则善于止痛,如急性胃痛取粱丘。
10.首见于《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指井(木)穴可治心下胀满的疾病,肝本为病,常见心下满,
因肝脉由足上行,贯膈注肺布胸胁;荥属火为心的属性,火为热病,故刺荥可泻热;俞主体重节痛,输穴属土。归于脾主长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肌肉,脾病则肢体沉重,关节疼痛;经主喘咳寒热,经属金归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外台皮毛,有病则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合为水穴,归于肾,肾主水,主纳气司二便,有病则出现咳喘,二便失司,水气下流而为泄泻。
第七章 治疗各论
一、问答题 1. 分述中风闭证与脱证的治法及处方。 2. 眩晕分哪几个类型?各采用何治法?取哪些穴位进行治疗? 3. 眩晕采取头针治疗的选区是什么?如何治疗? 4. 简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选用哪些穴位治疗? 5. 5.什么叫“宛陈则除之”的治法,并说明适用于头痛的哪一型? 6. 治疗三叉神经痛各自取穴是什么? 7. 简述面瘫的穴位敷贴方法。 8. 痹证临床分哪几型?并说出各型用什么穴? 9. 肩关节周围炎上臂痛用什么穴位治疗? 10. 简述坐骨神经痛的取穴及循经配穴。 11. 胁痛取什么经脉进行针刺治疗,及其治疗所用的穴位有哪些? 12. 痿证主要取何经脉?说明其意义。 13. 痫证的发作特点有哪些? 14. 临床上常将月经不调分为哪几型?治疗经早的处方是什么? 15. 崩漏虚脱型治疗的针灸处方是什么? 16. 何谓乳少?针灸治疗处方是什么?若为乳汁不行,乳房胀痛,应加用何穴? 17. 急惊风的主症是什么?用何针灸处方? 18. 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辨证分型有哪些?治疗应选哪些主穴? 19. 痛经临床辨证一般分几型?各有何特点? 20. 虚证痛经的治法及处方是什么? 21. 崩漏如何进穴? 22. 带下如何选穴? 23. 如何用至阴穴矫正胎位? 24. 何谓小儿遗尿?其治法和处方是什么? 25. 简述疳疾的病因病机。 26. 何谓小儿食积?针刺处方及方义是什么? 27. 治疗风疹如何选穴? 28. 耳针治疗风疹选取哪些穴位? 29. 简述疔疮的病因病机。 30. 简述疔疮的治疗中如何根据患部不同而选取穴位? 31. 如何使用挑治法治疗急性结膜炎? 32. 治疗目赤肿痛的主穴有哪些?对风热和肝胆火热如何配穴? 33. 如何应用挑治法治疗麦粒肿? 34. 聤耳如何选穴? 35. 咽喉肿痛在临床上分几型?各有何特点? 36. 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五穴相配合,在人类医疗保健中多用于哪一方面?为什么? 37. 针灸用于戒烟可选用哪些穴?为什么? 38. 何谓血尿?尿血与血淋有何区别? 39. 针灸美容主要选取哪些穴位?通过什么达到美容目的? 40. 合谷、上星、迎香、孔最多用于治疗哪种出血证?为什么? 41. .虚脱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怎样治疗? 参考答案:
- 1 -
1.闭证的治法为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处方为: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脱证的治法为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处方为:关元、神阙(隔盐灸)。
2.眩晕分为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湿中阻三型。气血不足型眩晕治以培补脾胃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灸,取脾俞、足三里、气海、百会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治以清潜肝阳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取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穴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治以运脾化痰为主,毫针刺甩平补平泻法,可灸,取丰隆、中脘、内关、解溪、头维穴治疗。
3.取双侧晕听区,每天1次,5~l0次为一疗程。
4.指病人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高于18.62kPa,舒张压高于11.97kPa。取曲池、足三里和风池、太冲二组穴位轮换针刺,头痛配印堂、太阳;失眠配安眠、神门;心悸配郗门、内关。
5.外伤血瘀阻络,选取上星、头维、率谷、太阳、后顶等穴,采用点刺出血,起到化瘀通络的作用,称为“宛陈则除之”。适用于头痛的血瘀阻络型。
6.共同远部取穴是合谷、三间、内庭。第一支痛取攒竹、阳白、鱼腰;第二支痛取四白、巨髎、颧髎;第三支痛取夹承浆、颊车、下关。
7.将马钱子锉成粉,约l~2分,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患侧的下关穴上,隔2~3日更换1次,须4~5次治疗。
8.痹证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其中风寒湿痹包括行痹、痛痹、着痹。行痹取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足三里、商丘,热痹取大椎、曲池。
9.肩关节周围炎上臂痛取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阳陵泉、臂臑、曲池。
10.坐骨神经痛取肾俞、气海俞、腰3~5夹脊、次髎、秩边、环跳、阿是穴;太阳经配殷门、委中、承山,少阳经配阳陵泉。
1l.胁痛分为实证、虚证。实证取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取穴有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虚证取背俞穴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穴有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
12.痿证取阳明经为主,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因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故取阳明经。用泻法以清其热,热退后用灸法或针灸并施。
13.病证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14.临床将月经不调分为经早、经迟和经乱三型。治疗经早的处方为:气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15.崩漏虚脱型治疗的处方是:关元、三阴交、隐白、百会、气海。
16.产妇分娩后2~3天开始分秘乳汁,如果乳汁分泌不足或至完全缺如者,称乳少,或乳汁不行。针灸治疗处方为:乳根、膻中、少泽。若为乳汁不行,乳房胀痛应加用期门穴。
17.急惊风的主症为神昏、四肢抽搐、口噤、角弓反张等,应用针灸处方:水沟、印堂、十宣、太冲、合谷。 18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辨证分型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痰阻经络四型。治疗应选主穴:百会、大椎、四神聪、悬钟、足三里、合谷。
19.痛经临床分实证和虚证两型。
实证: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如腹痛拒按,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淤;胀甚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
虚证: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每伴有腰酸肢倦,纳食减少、头晕心
悸,脉象弦细,舌淡等。
20.虚证痛经的治法:取任、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处方: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大赫。 21.治疗崩漏的处方:关元、三阴交、隐白。
随证配穴:实热:血海、水泉;阴虚:内关、太溪;气虚:脾俞、足三里;虚脱:百会、气海。22.治疗带下的处方: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
随证配穴:湿热:行间、阴陵泉;寒湿:关元、足三里。
23.操作时解松腰带,坐在靠背椅上或仰卧床上,以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20分钟。每天1~2次,至胎位
转正后为止。
24.凡年满3周岁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儿童,在睡眠时不能自行控制而排尿者,称为小儿遗尿。 治法:任脉经穴和膀胱经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灸。 外方: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25.疳疾多因饮食不节,断乳过早,喂养不当,病后失调,药物攻伐太过,以及虫积等因素,使脾胃功能受
损,津液耗伤,不能消磨水谷,久之积滞生热,迁延成为疳疾。
26.小儿食积是指小儿乳食停聚不化,滞而不消所致的一种胃肠疾患。临床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满胀
痛,暖气呕吐,大便不调为特征。
处方:足三里、天枢。
方义:足三里为胃之合穴,能健脾强胃益气;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道。
27.处方: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天井。随证配穴:呼吸困难:天突;恶心呕吐:内关;腹痛腹
泻:天枢。
28.耳针治疗风疹选穴:肺、下屏尖、枕、神门、脾、平喘。
29.疔疮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机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
以及酗酒等因,引起脏腑积热,毒自内发所致。若毒邪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候。
30.疗疮生于面部手阳明经处,配商阳、曲池;食指端取曲池,迎香;生于面部足属阳经的,配取阳陵泉、
足窍阴;足小趾、次趾的取阳陵泉、听会。如系红丝疔,可沿红丝的止点,依次点刺到起点。
3l.在肩胛间按压过敏点,或在大椎两侧0.5寸处选点挑治。
32.主穴:合谷、太冲、睛明、太阳。风热配少商、上星;肝胆火盛配风池、侠溪。 33.两肩胛间,第l~7胸椎两侧探寻淡红色疹点,采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用棉球擦去,可反复挤
3~5次。亦可用缝衣针挑断疹点处的皮下纤维组织。
34.处方:风池、听会、翳风、合谷。热盛配大椎、曲池;阴虚配肾俞、太溪。
35.分实热型,阴虚型。实热型的特点: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如兼咳嗽、咽干、口渴、便秘,并有寒
热头痛者,多为外感风热与肺胃实热。阴虚型特点:咽喉稍肿,色暗红,疼痛较轻,或吞咽时觉痛楚,微有热象,入夜则见症较重。
36.用于减肥。本方具有祛湿化痰、通经活络作用。曲池、天枢可疏导阳明经气,通调肠胃,阴陵泉、丰隆
清热利湿,化痰消脂;太冲调节肝肾之气。
37.可选用百会、神门、戒烟穴(位于列缺与阳池之间)。本方百会、神门安神除烦,戒烟穴为戒烟的有效穴。 38.尿液中舍有血液,称为血尿。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挟血块类。血淋指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
般以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
39.针刺美容可选用阳白、太阳、颧髎、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针刺局部穴位可疏调经气,活血化淤,
改善局部营养,清除堆积废物;取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滋补肝肾气血,从而使颜面五官部位气血通畅,面部皮脂腺分泌功能协调,皮肤光洁柔润,达到美容目的.
40.此方多用于治疗衄血,合谷清泻阳明经之热,止血之效最捷;上星属督脉,取之清泻督脉,清泻诸阳经
之热;迎香为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气机;孔最为肺经之郄穴,为治疗血证之要穴。
41.虚脱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神志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如兼有呼吸气微,唇发紫绀,
舌质胖淡,脉细无力者为亡阳;兼见口渴,烦躁不安,唇舌于红,脉细数无力为亡阴;若神志不清转入昏迷,呼吸徽弱,心音低钝,脉微欲绝,为阴阳俱脱之危候。治宜回阳固脱,苏厥救逆。取任、督二脉穴为主。固脱如素髎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急刺可回阳固脱。内关宁心安神。三穴合用回阳救逆。神志昏迷配取中冲、涌泉;肢冷脉微配关元、神阙、百会,俱灸。针刺用补法,并灸。
二、病案分析(要求写出诊断、分型、治法、处方及方义)
l.吴某,女,68岁,家庭妇女。平素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为26.6/14.63kPa。患者因情绪激动,突然昏倒,面赤气粗,牙关紧闭,双手紧握,喉中痰鸣,无二便失禁,脉弦滑而数。
2.赵某,女,40岁,工人。素质薄弱,一周前患急性肠炎,经治疗痊愈,今日晨起后感到头晕目眩,眼前昏黑,重时昏眩欲仆,面色觥白,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3.陈某,男,41岁,干部。因气候突变大风降温.患者感阵发性巅顶或满头部疼痛,痛如锥刺,痛无定处。以后每遇气候骤变则头痛,反复发作,舌暗红脉浮紧。
4.杨某,男,26岁,司机。睡眠醒来时,突然感觉一侧面部肌肉板滞,耳后乳突部疼痛,口角向右侧歪斜,
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左侧眼睑不能闭合并流泪,左侧额纹消
失,鼻唇沟平坦,舌红苔少脉弦紧。
5.甘某,女,56岁,干部。因劳累后受凉右肩部疼痛,向上肢放散至肘关节,肩关节内旋外展活动受限,
局部有明显压痛,甚则夜间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
6.张某,男,23岁,农民。因居处潮湿,加之劳累,突然出现左侧臀部疼痛并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
足部放射,烧灼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环跳、承山、委中等处有明显压痛点,左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左跟腱反射减弱,病情呈逐渐加重趋势。
7.刘某,女,28岁,未婚。平素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1周前经闭不行,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
质紫黯,边有瘀点,脉沉弦。
8.元某,女,30岁。自述每逢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少腹部疼痛,正值经期腹痛加剧,腹痛拒按,血块多,
血块排出后痛稍减轻,脉沉弦,舌黯淡有瘀点。
9.王某,男,3岁。患儿自幼喂养,饮食甚少,面色萎黄,午后手足心热。现不思饮食,形体消瘦,皮肤干
燥,毛发稀疏,腹大脐突,脉细数,舌绛苔黄。
10.患者男性,7岁。夜梦遗尿,每周l~2次,甚则每天1次,面色晄白,精神不振。苔薄脉细。
11.患者女性,52岁。阴部有物下坠,平卧则回缩,下腹部有重坠感,腰酸不适,面色晄白。神疲尿频,苔
- 2 -
薄,脉细。
12.某女,30岁。一年来自觉带下量多如脓,夹有血块,臭秽异常,阴中时觉瘙痒,伴见口苦咽干,巍房胀
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13.赵某,女,24岁。已婚。近半年来月经先期而至,每次提前约10余日,量多,色紫。质稠有块,经前
腹胀腰痛,心烦急躁。现经前1周,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14.张某,女,25岁。于暑假期间结伴到沿海某地游玩,于食海鲜之后忽觉腹部不适,逐渐出现大便溏薄,
气味臭秽,全身异常瘙痒,皮肤出现成片淡红色疹块,大小不等,边界清楚。
15.某女,5岁。元旦放假其母将其从幼儿园接回,回家后哭闹不止,其母发现其左耳下腮部肿胀,拒按,
测体温38.5℃,畏寒,咽红。访其周围儿童,多患此疾。
16.王某,女,25岁。于游泳后第二天自觉目赤胀痛,羞光、流泪、眵多,前往针灸门诊求治。
17.梁某,男,8岁。因玩耍后汗出脱衣,出现怕冷、发热、头痛、耳内搏动疼痛,数日后开始流脓,呈淡
黄色,气味腥臭。
18.张某,男,50岁。平素体质较差,经常感觉头晕,腰膝酸软无力,每因劳累而加剧。近日忽觉耳鸣,声
如蝉鸣,时作时止,按之鸣声减弱,且呈加重趋势。
19.张某,女,15岁,学生。平素身体虚弱,易感冒。今冬患感冒后,头痛持续不愈,反复发作。鼻流腥臭
浊涕,色黄,鼻塞不闻香臭,并见头昏,思绪分散,学习成绩下降。
20.某男,40岁。索喜饮酒及食辛辣之品,近日出现牙痛,其痛剧烈,齿龈红肿、痛过颊腮、口臭异常,每
饮冷水可缓解,舌质红,苔黄口渴,脉弦数。
21.某男,30岁。嗜烟。近两周因工作困扰吸烟猛增,20~30支/日。五天来自觉咽喉痛,逐渐加剧,吞
咽饮食已觉困难,咽干,口渴,喜冷,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厚,脉洪数。
22.某女,38岁。因家中琐事与丈夫争吵,突然昏厥在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口唇青紫,牙关紧闭,手
足厥冷,手足阵阵抽 搐,脉微。
23.某女,27岁。7天前因吵架生气后,自觉胸中满闷,休息约10分钟后又觉精神恍惚,走路摇晃。随即
双目紧闭,仰卧于床,四肢抽搐约10分钟,并出现角弓反张数分钟,曾予西药治疗,效不显。近日抽搐加重,2小时内抽搐10余次,并伴角弓反张,喉间痰鸣,牙关紧闭。查体患者精神萎靡,双侧瞳孔正常,张口困难,伸舌居中,舌红苔黄腻。心肺正常,肌张力、肌容量均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脉弦滑。
24.某男,55岁。主诉午饭后右上腹疼痛难忍,呈阵发性绞痛,持续加重,痛彻右肩背,伴恶心呕吐,痛甚
汗出,四肢不温,不思饮食,无发热,黄疸。查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右侧背部有沉重感,肝脾束及,墨菲氏征(一),肠鸣音稍活跃,既往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史。舌质淡,苔黄腻,脉沉细。
25.某男,47岁。患者素有腰痛2年余。现左腰部阵发性绞痛19余天,并向季胁、少腹、前阴、腹股内侧
放射,小溲不爽,呈痛苦面容,舌红苔腻,脉细数,腹部有叩击痛。
26.某女,28岁。因子宫破裂急诊入院,在针麻下施行子宫全切除术,腹腔内出血l500ml,于手术将终时
病情突变,呈潮式呼吸,全身发绀,四肢冰冷,脉细如丝,血压不能测得,即施行人工呼吸,加速输液连续用急救药,并无好转,半小时后瞳孔散大,口吐泡沫,心跳缓慢无力。
27.某男,54岁。15年前发现血压高,10年前经常胸部闷痛,有闷压感,心电图T波低平,二级阶梯试验
阳性。5年前经常阵发性胸闷痛,心慌,上坡则气急,近因发作频繁而入院。现症:胸痛彻背,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脉沉弦细,苔白质暗。 参考答案:
1.诊断:中风闭证。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利用泻法或点刺放血。 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本方可奏平肝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启闭之功。闭证,乃由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具开闭泄热、醒脑开窍的作用。肝脉上巅,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熄肝阳。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的别络丰隆,以宣通脾胃二经之气机,蠲化浊痰。“荥主身热”,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泻之以清心泄热。
2.诊断:眩晕(气血不足)。
治法:以培补脾胃为主。毫针剌用补法,可灸。 处方:脾俞、足三里、气海、百会。
方义:本证是由气血不足而发病,治当从培补脾胃着手。取脾俞、足三里能运化水谷,生精化血,以资生
化之源。百会、气海属任、督两脉,二穴能补气以运血,使髓海得以充养而眩晕自止。
3.诊断:头痛(风邪袭络)。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巅顶部: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前头部: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 侧头部:率谷、太阳、侠溪、阿是穴。 后头部:后顶、天柱、昆仑、阿是穴。
方义:本方系按部位分经,即病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配,旨在疏通经络之气,含通则不痛之意。 4.诊断:面瘫。
治法:以取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初起宜浅刺,1周后酌予平刺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涡斜最为有效。
5.诊断:肩周炎。
治法: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阳陵泉。
方义: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是近部取穴,义在疏通局部经络,而达到止通的效果。条口、阳陵泉为循经远取,以疏导经络之气,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6.诊断: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治法: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为主,一般均用泻法,亦可配合灸法或拔罐。 处方:肾俞、气海俞、腰3~5夹脊,次髎、秩边、环跳、阿是穴。
方义:坐骨神经痛常沿足太阳经循行部位.从腰至足出现疼痛。上述穴位合用,既强腰固肾,又疏通足太阳经气,以达到解除坐骨神经痛之目的。
7.诊断:经闭(血滞型)。
治法:取任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中极、合谷、血海、三阴交、行间。
方义;本方有疏气解郁,化淤生新的作用。中极能理冲任而疏调下焦。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行间属足厥阴肝经穴,二穴能通调肝脾之气,奏行瘀化滞之功。合谷、三阴交可使气血下行而达通经脉的目的。
8.诊断:痛经(血瘀型)。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可灸。 处方:中极、次髎、地机。
方义:中极属任脉腧穴,取之可调冲任脉气。地机为脾经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有效穴。三穴合用,有通经止痛的功效。
9.诊断:疳疾。
治法: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浅刺不留针,不灸。 处方:下脘、足三里、四缝、商丘。
方义:脾胃为后天之本,如脾胃功能旺盛,则食积得以化除。生化之源可以恢复,故取下脘以和胃理腑清热。足三里为阳明之合,可扶土以补中气。商丘为睥经的经穴.能健脾而化积消滞。四缝为奇穴,刺出黄水,是治疗疳疾的经验效穴。
10.诊断:遗尿。
治法:以任脉经穴和膀胱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灸。 处方: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方义:本病主要原因为肾气不足,气化功能减弱。补关元、肾俞,有充益肾气,固摄下元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取其调补脾肾。又因本病为膀胱失约,故取膀胱募穴中极和膀胱俞,属俞募配穴,用以振奋膀胱的机能。
11.诊断:阴挺(子宫脱垂)。
治法:取任、督脉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并留针多灸。 处方:百会、气海、大赫、维道、太冲、照海。
方义:本方以升举阳气,固摄胞宫为目的。百会位于巅顶,取之乃“下病高取”、“陷者举之”之意。取气
海以益气固摄。维道属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有收摄胞宫的作用。肝肾两经均循行少腹,系络胞宫,故取太冲、照海、大赫以调补肝肾。
12.诊断:带下病(湿热型)。
治法:取任脉、带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处方: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行间、阴陵泉。
方义:本方有健脾渗湿,调补任脉和带眯的作用。取带脉以固摄本经经气。白环俞、气海可通调任脉和醋
胱之气而化湿邪。三阴交以健脾渗湿,调理肝肾。湿热偏盛,针泻肝经之荥穴行间而泄肝经之郁热,泻阴陵泉以清泄脾经之湿热。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