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0:27: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46
A、因性格不同而用药 B、因年龄不同而用药 C、因性别不同而用药 D、因体质不同而用药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医学“治未病”是指:( )
A、治标治本 B、未病先防 C、正治反治 D、既病防变 E、扶正祛邪 2、“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用药:( )
A、年龄不同 B、体质差异 C、性别差异 D、生活习惯不同 E、生活环境不同
3、属于祛邪的治法是:( )
A、发汗解表 B、消导 C、活血化瘀 D、涌吐 E、理气 4、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此属:( )
A、因人制宜 B、标本兼治 C、缓则治其本 D、先扶正后祛邪 E、扶正祛邪兼用
5、既病防变的措施有:( )
A、人工免疫 B、调摄精神 C、早期诊治 D、加强锻炼 E、先安未受邪之地
6、“通因通用”适用于:( )
A、中气下陷所致腹泻 B、食积腹痛,泻下不畅 C、肾气不固引起小便清长 D、膀胱湿热的尿频、尿急 E、瘀血引起的出血
7、“塞因塞用”适用于:( )
A、精血虚便秘 B、血枯经闭 C、阳明腑实 D、脾虚腹胀 E、热结大肠 8、属扶正的方法有:( )
A、益气 B、养血 C、壮阳 D、滋阴 E、止血 9、下列治法属于“从治”的是:( )
A、阳中求阴 B、寒者热之 C、热因热用 D、阴病治阳 E、塞因塞用 10、下列治法属于“反治”的是:( )
A、热者寒之 B、塞因塞用 C、上病治下 D、虚则补之 E、通因通用 三、填空题
1、中医学中的所谓“治未病”,包括 和 两个方面的内容。
2、正气的强弱,由 所决定。因此 ,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
3、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密切的关系。情志刺激可致 ,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 。
46
5-47
4、《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 ,起居 ,不妄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5、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 即为治疗总则。
6、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 ,并针对 进行治疗。 7、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从邪正双方为说, 是本, 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 是本, 是标。
8、正治,是 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
9、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 与疾病的 。 10、反治,是 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11、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 顺从疾病 。 12、热因热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的病证。 13、塞因寒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的病证。 14、塞因塞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症状的病证。 15、通因通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症状的病证。 16、扶正,即是 。扶正多用 方法。 17、祛邪,即是 。扶邪多用 方法。
18、扶正,适用于以 为主要矛盾,而 也不盛的 病证。
19、祛邪,适用于 为主要矛盾,而 未衰的 病证。 20、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 。
21、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但正气 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 的病证。
22、对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 ”,即用“ ”的方法。 23、对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应“ ”,即用“ ”的方法。 24、对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治宜 以制阳。 25、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治宜 。
26、根据不同 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27、根据不同 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地制宜”。 28、根据病人 、 、 、 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3、治病求本 4、正治 5、反治 6、扶正 7、祛邪 8、
47
5-48
因地制宜 9、因人制宜 10、因时制宜 五、问答题(一)简答题
1、中医“治未病”包括哪些内容和措施?
2、什么叫治则?其与治法的关系如何? 3、中医治则中“标”与“本”的含义怎样?
(二)论述题1、什么叫正治、反治?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临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的法则? 3、治病为什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48
5-49
答 案
第一、二章 绪论与阴阳五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A 5、A 6、D 7、D 8、C 9、B 10、D 11、D 12、A 13、D 14、D 15、C 16、B 17、D 18、B 19、D 20、B 21、D 22、C 23、A 24、D 25、C 26、D 27、A 28、B 29、D 30、B 31、B 32、D 33、B 34、C 35、C 36、D 37、B 38、C 39、A 40、B 41、D 42、A 43、A 44、B 45、C 46、B 47、B 48、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E 2、CD 3、BC 4、AC 5、ABCDE 6、ABCD 7、ABCDE 8、ABCDE 9、ABDE 10、ABCE 11、DE 12、ABCDE 13、ACE 14、ABCE 15、ABCE 16、ACDE 17、ABCDE 18、ABE 19、ABCD 20、ABDE 21、ACDE 22、ABCD 23、ABCD 24、AB 25、CDE 26、ABCD 27、CDE 28、BCDE 29、ABCE 30、BCDE 31、ABCDE 32、ABD 33、ABE 34、CD 35、ADE 36、BCE 37、ABC 38、ABD 39、AC 40、BDE 三、填空题
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 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4、对立和消长 5、动态平衡 6、热;寒;热;寒 7、阳;阴;热;寒 8、脏;腑 9、阴液 10、阳邪;性质 11、阳气 12、阴邪;性质 13、化生阴液;阴虚 14、化生阳气;阳虚 15、阴阳失调,调整阴阳 16、寒凉;寒之 17、温热;热之 18、阴中;阴助 19、阳中、阳升 20、强盛;虚弱 21、补其母;泻其子 22、母子、母、子 23、太过;反向 24、润下;曲直 25、火、木、土、水 26、土、火、水、木 27、母子;虚 28、母子;实
29、母病及子;子病犯母 30、怒;喜;思;忧;恐 31、补其母;泻其子 32、抑强扶弱;强盛
49
5-50
四、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