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练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5:57: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要点:两位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持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这是不正确的。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教育、环境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2. 材料1: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

材料2: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要点:(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六、论述题1

1.论述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就其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展开论述。(见课本60-65页)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部分练习题

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 )。

A.施发全面发展的教育 B.依靠生产力的发展

C。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3.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体现教育根本性问题的是( C ) 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目的 D.教育内容 4.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是( A )。 A.教学工作 B.教育计划 C。教育途径 D.教育手段

5.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

A.我国唐代 B.美国 C.日本 D.西欧 6.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以下列哪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A.教会教育制度 B.行会教育制度 C.国家教育制度 D.中等教育制度

二、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

三、简答题

1.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 导向;选择;激励;评价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答: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表现在1)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2)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更显得重要,3)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4)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确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措施:

1)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坚持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坚持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的任务。

2)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发展。 3)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材料分析题

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学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的同学捡到的。数年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收到一封信,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衷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

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知识,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

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 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

(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

(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

教育制度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教育制度

二、单项选择

1.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A )。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八股文

三、简答题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四、材料分析题

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白官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寻

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起动。1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发布的《美国201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美国的这一改革方向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在哪些方面的发展 ?

答题要点:

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学习化社会的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 终身教育制度的特点

教师和学生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学生

二、填空题

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个体与 的相互作用。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一种 的关系。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2.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论述题

当代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

五、材料题:

案例一:金表的故事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来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抢毙了。”这个母亲迷惑不解,老师对她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个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金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学会了修理呢。”

案例设疑: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何在?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什么?

案例分析引导: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在于教育策略,母亲是基于惩戒的教育,而教师则是基于引导和启发的教育。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教师有深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这种条件性知识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我们学这门课程的价值之一。

案例二:四块糖的故事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了,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案例设疑:联系自己成长的经历,先假设你是其中的男生,你读书的校长可能会怎样对待处理你?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背后寓意着怎样的教育理念?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成长的经历,在这种反差中可以体验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基于一种爱的引导,是用正强化替代传统的负强化的教育。教育理念的差异是教师素质差异的分水岭,是教师素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案例三:两个分苹果的故事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教育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3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3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一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信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 ,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大小小各个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红最大的那个,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是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大小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组,你们一人一块看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