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6 10:37: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作者:董 宇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3期

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二:其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二,多数大学生不能够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高校是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与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的各种因素,意在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参考。

一、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1.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

M·谢里夫认为,“态度是生物有机体对于对象和现象发生反应的准备状态,使个体的反应带有选择性、方向性以及一定的持续性”。可见,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象三个因素构成的、个人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

从理论上讲,态度三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然而,在现实中,三者之间往往不能很好地协调一致。此外,三种成分的关联程度也不尽相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和意象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情感、认知与意象的相关程度,认知成分的独立程度要更高些,与其他两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较小。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态度与其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证实,在有些情况下态度与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过长期孕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反馈过程。但是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呢?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体育需要和体育动机,而体育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迫切程度又源于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象,即所持的体育态度。不同的人,其体育态度的结构成分及功能有所不同;在体育态度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态度三成分所产生的行为动力作用也不同,并且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刘一民、孙庆祝等分别统计分析了被调查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及相应的体育态度得分,结果表明,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大学生个体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这两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体育态度所产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体对自我身体状况的感知直接影响着他对体育锻炼需要与否的判断。从需要的层面上来讲,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体育锻炼的需要,他就很有可能进行体育锻炼。这种需要越强烈,他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谢琴、吴佑年研究发现:身体的自我知觉可以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傅遐龄、傅建霞通过对大学生体型与体育锻炼动机强度间的相关分析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强弱与他们自身的体型状况密切相关,良好的身体知觉和运动知觉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展示自我、享受运动愉悦的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应,当大学生身体意象低时,机体便产生身体期望的不平衡状态,并随之产生紧张情绪,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身体状况的需要也会应运而生。 2.体育动机分析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锻炼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并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体育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身体意象虽是影响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其参与体育锻炼唯一的直接动机,除了满足对形体的审美需要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自我效能理论揭示了行为结果因素如何转化为影响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的内在机制。它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个体的调节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内外部刺激的摆布。这种理论关注动机过程中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即人的认知因素起重要作用,特别是效能信念在动机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因为人类动机的产生多数是由认知因素引起的,无论是归因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还是目标理论,每一类型的动机都受到效能信念的作用:效能信念影响因果归因,结果预期部分受效能信念的控制;期望——价值理论的预见性受知觉效能的影响;目标的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努力受自我效能信念的影响。自我效能不仅会事先估计即将执行的活动的未来状态,还会影响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时,动力心理过程的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主动、自信地学习,尝试和完成动作,敢于接受挑战、战胜困难,自我效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使学生产生体育动机的同时,最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不仅能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且也决定了个体对活动的投入程度,可见,它对于正确预测个体的成就行为及改善个体的活动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段艳平在促进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干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在创造时间锻炼方面和锻炼坚持不懈方面有显著影响。因此,自我效能分析对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发生机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变量。

3.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参与体育竞赛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在体育实践中,人们对各种情况(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综合,从而逐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对其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调查显示,73.64%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每天所必需的一项活动,而认为不是的有9.18%,无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谓的占17.18%。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它与近几年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及全民健身计划有着密切关系。经检验,男女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男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高于女生。

郑毅敏在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中,所调查的大学生每周能参加5至8小时体育活动的占42.35%,3至4小时的占27.53%,1至2小时的占l3.66%,1小时以下的占4.23%,l2小时以上的占12.24%。河南省参加体育锻炼平均每天1小时的大学生,已达54.59%以上。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多,但参加活动的人数较少。所以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较高,但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低于认识程度,即体育意识并非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决定因素。

二、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一些客观因素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沈国平分析指出,现阶段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开展的主要因素有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育因素、经济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中的内外激励不足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最主要的因素;环境因素中的锻炼氛围缺乏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二位成因;社会因素中的校园教工文化开展不力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三位成因;体育因素中的场地、器材匮乏等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四个成因;经济因素中的体育锻炼投资比率不足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五个成因。

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场地器材不足、缺少经济支撑等在外部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调查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场地器材不足。多数学者在类似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也基本一致。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对影响当代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影响其锻炼行为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影响其体育锻炼的行为是多重的。这就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对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上述各种因素进行积极调控,以期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并对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