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3:25: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微生物检测习题

一、单项型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有关细菌菌落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

A.较放线菌的菌落易于挑取 B.菌落大 C.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菌落较疏松 2.能源和碳源都来自于有机物的微生物为(D) A.光能自养型B.化能自养型 C.光能异养型D.化能异养型 3.冷藏温度指的是(B)

A.在室温和冷藏温度之间的温度 B.0-5℃之间的温度 C.低于 0℃的温度 D.低于-20℃的温度 4.有关食品盐腌保藏说法错误的是(D)

A.赋予其新的风味 B.兼有加工的效果 C.降低水分活性 D.微生物不能生长繁殖 5.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其中胃最为多见的是(A) A.胃肠炎型 B.类伤寒型 C.类霍乱型 D.类感冒型 6.有关芽孢说法错误的(B)

A.休眠体 B.繁殖体 C.折光率大 D. 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 7.有关病毒说法错误的是(D)

A.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B.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C. 依靠其宿主的代谢系统进行增殖D.专一性强 8.多数异养微生物的最好碳源是(A) A.葡萄糖 B.有机酸 C.醇D.脂类 9.不属于细菌的基本形态的是(D) A. 球状 B.杆状 C. 螺旋状 D.丝状

10.在腌制泡菜的过程中,微生物类群的变化,相对重要的阶段是(A) A. 微酸阶段 B. 酸化成熟阶段 C. 过酸阶段 D.中性阶段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荚膜是细菌的特殊结构,是某些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覆盖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液状物质。(√)

2.乳酸细菌是一类能使可发酵性脂类转化成乳酸的细菌的统称。(×) 3.腐败变质罐头的外观有两种类型,即平听和胀罐。(√) 4.黄曲霉毒素的性质基本结构为二吡喃环和香豆素。(√) 5.霉菌、放线菌静止状态下液体培养形成菌丝球。(×) 6.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室体积是1m3。(×) 7.产气肠杆菌甲基红实验显黄色。(√)

8.酵母染色常用染色剂是美蓝染色液。(√) 9.霉菌孢子大小与酵母接近。(√)

10.淀粉培养基上用碘液染色后,黑曲酶菌落周围为蓝色。(×)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1)形态鉴定:球形菌、杆菌和螺形菌。 (2)结构鉴定:细胞壁,如用革兰氏染色法。 (3)特殊结构鉴定:荚膜、芽胞、鞭毛和菌毛。 2.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是什么?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3.什么是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筛选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营养缺陷突变型:微生物经基因突变引起代谢障碍而必须添加某种营养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的突变型。 筛选的一般方法:诱变剂处理,淘汰野生型菌株,检出营养缺陷型,测定生长谱。 4.从自然界中分离菌种的步骤是什么?

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纯培养,生产性能测定。 5.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

食品本身的组成分和理化状态:当微生物所具有的酶所需的底物与食品营养成分相一致时,还有食品本身所具

有的水分、pH、渗透压。

食品环境:食品所处环境的温度,食品环境中的气体,食品所处的湿度。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上,比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1)形态结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只有原始核,由裸露的环状双链 DNA 构成,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分化明显。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生长繁殖。只有一种类型核酸(为DNA 或RNA)。

(2)培养特性:细菌和真菌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病毒不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需采用鸡胚接种、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方法培养。

(3)致病性:细菌主要依靠侵袭力和内、外毒素致病。病毒可直接杀死宿主细胞,但主要是通过免疫病理损伤致病。

2.试述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生化机制和遗传机制,并举例说明。如何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

(1)耐药的生化机制:①灭活作用: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方式。细菌被诱导产生灭活酶,通过修饰或水解作用破坏抗生素,使之失去活性;②靶位改变:通过产生诱导酶对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进行化学修饰,或通过基因突变造成靶位变异,使抗菌药物不能与靶位结合,失去杀菌作用;③药物累积不足:通过减少药物吸收或增加药物排出,使菌体内的抗生素浓度明显降低,不足以杀死细菌。

(2)耐药的遗传机制:①基因突变:由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相类似的药物耐药,且比较稳定,突变频率较低;②R 质粒接合转移:细菌的耐药性质粒(R 质粒)可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主要通过接合方式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之间转移,造成耐药性的广泛传播;③转座:当转座子或整合子插入某一基因时,可因带入耐药基因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与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密切相关。此外,还有转化和转导等方式。

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扩散,应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生素前,除危重患者外,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药物。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如病原体不明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剂量要足,疗程要尽量缩短。 五、实践题(20分)

现有关部门请你设计一实验,检测某著名品牌液态奶中的细菌总数是否合格。假定巴氏消毒牛奶中细菌总数的安全指标为≤ 30 000 cfu /mL。(cfu:菌落单位数)要求:实验步骤清晰,关键操作步骤要较详细说明;同时要有最终结果的计算过程。假设取样1mL, 稀释到1000倍,取0.1mL于每平板中,加培养基混合后培养,最终检测到的菌落单位数为2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