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19 2:37: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微观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 导论
一、 判断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 选择题
3.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出现于1936 年 B. 涉及垄断问题
C.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简答题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试述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及两重属性。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 、解释概念
均衡价格 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 比较静态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 供给 二、判断
1.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在内的个体经济单位。
3.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Ed =0.6,卖者提高价格肯定增加销售收入。
4.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5.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6.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7.Ed>1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8.若某商品的Ed<1,表明当该商品价格下降20% 时,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小于20%。
9.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
10.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 1 -
11.在几何图形上,需求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12.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
13.某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需求弹性往往就越大。
14.商品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
15.任何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化的。
16.当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时,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反而会减少。
17.如果两种商品具有替代关系,则相应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三、选择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价格理论 B.单个厂商 C.单个消费者 D.资源配
置
2.下列几组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向的有
A. 面粉和大米 B.汽油和汽车 C.羊肉和牛肉 D.录音
机和磁带
3.当出租车租金下调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A.需求减少 B.需求量增加 C.需求曲线左移 D.需
求无法确定
4.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A.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
率相同
5.下列商品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小的是
A.服装 B. 化妆品 C.金银首饰 D.食盐 6.需求量的变动是指
A.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B.非价格因素引起的
需求量的变动
- 2 -
C.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D. 需求曲线的移动 7.某一时期,电冰箱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原因可以是
A.电冰箱的价格下降 B.生产者对电冰箱的预期价格上升
C.生产冰箱的要素成本上升 D.消费者的收入上升 8.下列几组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向(大于0)的有
A.汽油和汽车 B.面粉和大米 C.苹果和自行车 D.猪
肉和牛肉
9.某一时期彩电的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的原因可以是
A.彩电价格下降 B. 消费者对彩电的预期价格上
升
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 D.消费者对彩电的预期价格下降 10.食盐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由于某种非价格因素的影响使食盐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A. 食盐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食盐产量下降20% B. 食盐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食盐价格上升低于20% C. 食盐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食盐价格上升超过20% D. 食盐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为食盐价格上升等于20% 11.在得出棉花种植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除哪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均保持为常数
A.土壤的肥沃程度 B.棉花种植面积 C.技术水平 D. 棉花的价格
12.当某消费者的收入上升20%,其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上升5%,则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 等于0
13.假定某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函数Qd = 400 - 5P 时的均衡价格为50 ,当需求函数变为Qd = 600 - 5P 时,(供给不变)均衡价格将
A. 低于50 B.高于50 C.等于50 D.上升 14.某日内,X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和互补品价格上升,分别引起X 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该日X 商品的需求数量
A. 增加30单位 B. 减少30单位
C. 增加130单位 D. 减少130单位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