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外国文学笔记重点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2:43: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一位叫荷马的盲诗人所作。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 (二)《伊利亚特》故事梗概。 《伊利亚特》的意思是:“关于伊利昂的史诗”。希腊人称“特洛伊”为“伊利昂”。特洛伊是小亚细亚西北岸赫勒斯滂海峡(现称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的一个城市,商业繁荣、土地肥沃,富遮而美丽。特洛伊战争的是起因,相传是因为“不和的金苹果”。传说,狄萨亚利王珀琉斯与海神的女儿结婚时,邀请了所有的神anticism)一词an);骑士传奇的情节性为长篇小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骑士传奇重视独立个人的描写内容,为后世作家所继承。 论述但丁的文学地位与文学成就:

被恩格斯誉为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阿利盖利·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论述《神曲》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

《神曲》是一部灵魂的旅行史。人类必须经过迷惘和错误的考验,依靠理性和信仰,才能到达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境界。 它也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讨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当代意识看,它的艺术境界表现出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沉忧虑。《神曲》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一向被誉为\中世纪的史诗\,并对后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百科全书派:法国启蒙运动是与“百科全书派”联系在一起的。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就称为“百科全书派”。当时几乎所有的启蒙思想家,都参与了《百科全书》的编撰、出版工作。他们以这部巨著为主要阵地,宣传启蒙思想。 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是一次全德性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一些血气方刚的年青人,为了摆脱封建束缚,突破德国阴沉沉的氛围而发起了这场运动。其主要内容是:⑴歌颂自然,否定专制暴政,要求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⑵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统一;⑶推崇天才,要求个性解放;⑷崇尚情感。

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特点: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

严肃剧:狄德罗首创。它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用日常生活题材反对古典主义戏剧。严肃剧有两个特征,一是严肃性,二是现实性。

启蒙运动的特点:1.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2.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启蒙文学的基本特点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2、塑造新人物,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作品的主人公。鲁宾孙(《鲁宾孙漂流记》)3、创造新体裁,文学形式多样化。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 歌德:

美学思想:歌德的美学言论是创作实践和对各门艺术体会的总结,散见于《诗与真》、《箴言与回忆》、《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歌德谈话录》。1. 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结合。古典的和浪漫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2. 重视形象思维,从具体形象中表现一般。3.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观的辨证关系。4. 提出建立民族文学,第一个提出在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 《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是一个在充满等级观念,充满愚昧、偏见、冷漠、迂腐和规矩的世界里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纯真爱情的形象。他才分很高,鄙视自命清高的贵族,更瞧不起那些只为了面包而活着的小市民。他的追求与他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所以他愤世嫉俗。浓郁的抒情色调和感伤情绪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重要特征。书中有大段大段对人的心灵和大自然的描绘,情景交融,这些特征影响了以后的浪漫主义文学。书信体小说。

《浮士德》分析: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

1

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同,以灵魂换取生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面学者。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精神内涵:哲学层面,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道德和伦理学层面,是“善”的代表,至善的体现物;社会学层面,体现了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断地超越自我与环境,向更高的境界奋进。人类积极有为精神的象征。新兴资产阶级积极精神的代表。 浮士德形象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环境,在于不停地运动和矛盾,一旦感到满足,矛盾消除了,追求停止了,人的生命便终止了。浮士德在满足的一瞬间倒地而死的寓意就在于此。这是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它也包含着歌德对宇宙人生的全部理解。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土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他追求的是美的事物,不断探索人生的奥秘,向更高的灵的境界飞升。从道德和伦理学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浮士德多次强调:“我是神性的写真”。从社会学层面来说,浮士德又体现了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断地超越自我与环境,向更高的境界奋进。

浮士德的性格矛盾:灵与肉的矛盾,理智与情欲、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是人性中矛盾的表现。在这种矛盾中,主导方面是他永不满足、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的两大追求,一曰追求自身个性的完美,二曰追求世界的完美。

浮士德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要走出书斋。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浮士德与玛甘泪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创个性解放的道路。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第五阶段:劳动生活——自我成就需要。浮士德围海造田,改造自然。创造性的劳动生活,使他感到欢乐和满足。 简析靡菲斯特的形象及其与浮士德的关系:

靡菲斯特是恶的化身,代表否定、虚无、消极与停滞精神。 哲学上,他所代表的“否定”精神,是天帝所代表的肯定的对立面。社会历史观上,他的虚无主义思想,与浮士德的“有为”哲学恰成对比。人生观上,他代表消极停滞,认为人的追求是毫无价值的,到头来一切努力都不过是虚枉之举。靡菲斯特的“作恶”,在客观上却起到了“造善”的作用。 浮士德的辩证思想:

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以对立统一思想基础,表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歌德认为宇宙由善与恶两种元素构成。在《浮士德》中,靡菲斯特所代表的“恶”就与天帝所代表的“善”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善与恶的矛盾作用到浮士德身上之后,它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浮士德之所以不断追求和探索,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始终受至善至恶矛盾的作用。浮士德自身的矛盾:灵与肉、成与毁、上升与沉沦构成了他的内宇宙,有着向善和作恶两种可能。《浮士德》的天上赌赛、书斋赌赛和浮士德自身矛盾三个层次的描写中,歌德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显示出他所理解的独特的世界矛盾运动过程:至善至恶(外化为具体的善恶体现物)的矛盾斗争作用于具体的矛盾体——人,而人又同时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追求着至善至美,以求达到向至善至美的归宿。

19世纪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1789——1830)在欧洲出现的文学主潮。1.描绘和歌颂理想,推崇想象。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区别之一。浪漫主义者对现实强烈不满,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陶醉于理想,以他们的理想世界来批判现实世界。2.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强调主观,崇尚自我,把表现自我提到首位。3.鲜明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4.描绘和赞美大自然。把美丽的大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美来描写和歌颂,追求近代文明所丧失了的自然,并以此来批判文明社会的虚伪和矫饰。5.崇尚中古风。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崇拜中世纪的古风气。 简述浪漫主义文学在英法俄三国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成就:(看大姐的资料)

英国浪漫义文学是在国内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哥特小说已预示了浪漫主义的开端。湖畔派和恶魔派。法国,出现浪漫派、田园小说、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与十二月党人革命联系在一起。1812年俄国反对拿破仑侵略战争取得胜利,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简述拜伦的文学成就:

抒情诗:与他个人生活有关的:《当初我俩分别》、《你已经长逝》、《诀别词》、 《写给奥古斯塔》;赞美女性和大自然的:《雅典的少女》、《她走在美的光影里》《十四行:致莱蒙湖》、《威尼斯颂》;政治抒情

2

诗:《编织机法案编制者颂》《拿破仑颂歌》(组诗)。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1809-1817)早期代表作。共4章,描写孤独的漂泊者恰尔德·哈罗尔德出游欧洲的见闻,被看作是诗人的自述。压卷之作《唐璜》。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等。精神特征:1. 反叛性。与社会对立,毫不妥协,坚决与命运相抗衡。2. 孤独性。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3. 浪漫性。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爱复仇。4. 富于才情的天才。拜伦式英雄的意义:1.积极的革命作用:19世纪20年代,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拜伦式英雄起了揭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积极作用。拜伦式英雄在欧洲青年中得到广泛传播。2. 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孤独斗争,脱离人民,消极悲观。

简述雨果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法国浪漫运动的三件大事: 1.《克伦威尔·序》(1827.12) 雨果的美学论著,它的发表震动文坛,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反对古典主义,要求艺术的完全解放,提出艺术主张和对照原则。2.《欧那尼》之战。《欧那尼》,雨果的浪漫戏剧代表作,法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雨果的艺术必须获得解放的思想。1830年2月25日首次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3.《巴黎圣母院》。雨果浪漫小说代表作。小说故事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表现反封建的主题。

诗歌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诗人,诗歌贯穿整个创作生涯。法国人视他为民族诗人。诗歌基调是关怀祖国命运,向往自由解放,憎恨专制暴政。 代表作:政治讽刺诗《惩罚集》,《秋叶集》《微明之歌》、《心之声》、《光与影》。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 《笑面人》 《九三年》。

浪漫主义文艺观:1.反对模仿,主张创作自由。2.强调作家创作的主观精神和心灵的能动作用。3.推崇天才和创造,强调虚构和想象。4.提倡对照,从正反方面把握现实生活。5.反对美的超功利性,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宣扬人道主义。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解释:耶拿派、湖畔派

湖畔派: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湖畔派诗人早年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站在保守的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文明,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度,宣扬宗教道德观。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

耶拿派:1798年,文艺理论家史雷格尔兄弟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

恶魔派:恶魔派的代表是拜伦和雪莱。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作过批评,称 “桂冠诗人” 骚塞是叛徒。为此骚塞称拜伦、雪莱是 “恶魔派”。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它象征积极反现实的斗争。

解释: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为:叙写人情风俗史;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描写普通人生活;描写典型环境;细节真实。

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延续发展。左拉在其艺术批评中默认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实为一回事。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到欧美各国。自然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是描写真实,以真实描写客观现实和人性、人的机体为目的。 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把人等同于一般生物,重视生理作用和遗传性问题。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期在法、德、英等国产生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唯美主义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只为本身之美而存在,它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它的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唯美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康德的“纯粹美”理论。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文学流派,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形成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前期象征主义,20世纪初到40年代,为后期象征主义。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叙写人情风俗史;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描写普通人生活;描写典型环境;细节真实。 象征主义的艺术特征:

1、突破现实主义只注重描写外部物质世界的手法,着重通过象征物象,挖掘内心世界,赋予抽象观念以有声有色的物质形式。2、反对直抒胸臆,主张象征暗示,用象征性的物象暗示主题和其他事物。3、重视主观的认识作用和艺术想象的创造作用,使意念具有触摸得到的形貌。 4、强调诗歌的音乐性。 5、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