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9:51: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徐浩神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俄罗斯进行“休克疗法”这一重大的经济和政治转型事件的回顾和探讨,从而探寻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简略的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变两个因素来看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

一、 引言

“休克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所谓“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所以“休克疗法”又被称为“大爆炸”的改革理论,或“一揽子过渡”的政策主张。萨克斯于1985年在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担任经济顾问时,针对这些国家存在的恶性通货膨胀,提出了反危机的激进纲领并取得积极效果。如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从1985年的24 000%下降到1986年的21.5%,1989年又降为16.6%。80年代末90年代初,萨克斯担任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经济顾问,在萨克斯的建议下,波兰等国采用他在玻利维亚成功使用过的“休克疗法”。后来,萨克斯认为,俄罗斯也面临反危机(通货膨胀、财政危机等)和经济转轨(如实行自由化、私有化等)的双重任务,这与波兰等国的情况相同,因此俄罗斯有采取“休克疗法”的充足理由[1]。

前苏联和东欧在1990年前后推行“休克疗法”改革,一般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价格和管制的自由化改革,快速的私有化以及严厉的财政紧缩和预算平衡政策。当时学术界曾普遍认为“休克疗法”是这些国家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尽快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并重新步入增长之路的捷径。

然而事与愿违,休克疗法的实施之初,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经济下滑。根据俄罗斯官方公布的1993年统计公报的一些主要数据,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几乎是全面连续下降。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比1991年共下降29%;工业生产在同期内下降31.3%;农业生产降11.7%;基本建设降49%;交通运输降43%;外贸总额降32.2%。

二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持续扩大。继1992年财政赤字占GDP5%后,1993年全联邦财政赤字达11万亿卢布,占GDP的7%,比1992年扩大17倍。现金发行量从1992年的1.5万亿卢布增加到1993年的10.1万亿卢布,增长5.7倍。通货膨胀率1992年为2500%,1993年为900%。

三是,消费物价飞涨,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贫富差距扩大。1993年12月与上年同期相比,消费品和服务费总价格指数增长8.4倍(1992年上升25倍),两年累计上涨244

倍。居民实际收人两年共下降43%。

四是,失业人数增加,人口绝对下降,犯罪问题严重。1993年底,失业和半失业人数达780万人,占经济积极人口的10.4%[2]。

二、经验与分析

俄罗斯在二十世纪的90年代陷入了长久的经济泥潭而不可自拔,“休克疗法”的初衷是尽快地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体制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优势学术界并无异议,那“休克疗法”究竟在哪些地方出了差错,是什么因素导致它出现失灵呢?

支持“休克疗法”或者自由化改革的主张,其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暗含着完全市场,完全信息、零交易成本等过于抽象的假设。因此在理论模型中引入各种摩擦因素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不过,现有这些理论模型大部分把转型定义为资产或者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国有部门向高效率的私有部门转移的过程。

这种角度虽然可以部分地解释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以后面临的产出下降等问题,但并未抓住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转型的主要任务,从而在解释俄罗斯转型绩效方面必然面临一些缺陷。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由于政府的作用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样的话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就必然失去了企业的比较优势,只能依靠政府的扶持才能维持下去国有企业扭曲的价格体制以及各种政策管制都是内生于该发展战略的[3]。

根据徐朝阳和林毅夫在2010年的研究发现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转型前的产业结构扭曲程度对于转型后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实证研究发现,转型后的增长速度和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经济转型国家,特别是采用“休克疗法”的国家往往伴随着剧烈的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3]。

那么是否意味着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就是失败的,而中国的经济转型就一定是成功的呢?未必如此,激进式的经济转型虽然在其初期因为对转型速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控制造成了经济的下滑甚至失控,但是它也同时避免了渐进式转型的很多障碍。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转型进入了所谓改革的深水区,利益集团的阻碍十分的巨大,改革停滞不前,经济发展蒙上一层巨大阴影,进一步市场化迟迟无法推进。

同时,那些激进式改革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和东欧现在已经摆脱了枷锁,经济发展很多已经走上了正轨的道路。我们以图1的捷克共和国GDP年增长率为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从1991年短暂的经济负增长之后,捷克的经济迅速的回到了正轨,并且在之后的十几年间都保持了较高位的经济增长。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渐进式的转型就是好的,激进式的就是不好的。转型失败与成功的历史绝不是渐进或非渐进的方式简单呈现的,后社会主义转型的主要情况是部分国家成功保护了有效的制度(从中欧、爱沙尼亚到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与白俄罗斯),而其余的国家则迅速毁灭了原有的制度。从历史角度看,转型失败实际上是一些国家及其制定的政

策失效的历史(即政府失败),而不是市场没有能力或者市场没有充分取消限制的历史(市场失败)。

10.00%5.00%0.0090-5.00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系列1-10.00%-15.00% 图1.1991年—2006年间捷克共和国GDP年增长率

Popov在他的《休克疗法与渐进主义: 十五年后的反思》中对于转型的经济体用法律指标(私人立法保证权、契约保证权等)和民主指标(政治权利)作为衡量制度的力量并对转型国家进行了分类,如图2所示:

图2.转型经济体分类

前共产主义国家逐渐开始保证自由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保证法律的权威性。事实上,他们用过剩的秩序补偿了法律上的不足,也就是用专制的方法补充了制度真空。这些国家在民主化进程开始后产生了“不自由”的民主,事实证明它们既不能支持“没有法律的秩序”(独裁手段),也不能支持法律基础上的秩序(民主制度和保证自由权利的标准模式)。结果在这些国家里呈现出的是一种特殊形态,权威政体在脆弱的法律程序规定下不能给经济带来什么好处,但平均来看却要比民主制度更好。

换句话说,民主如果没有法律保证并以标准的法律程序作为依托就会造成生产的大规模衰退。这是早期为实现政治民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当基本的自由权力在社会尚未正式确立时为了选择民主路线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拥有孱弱法律和秩序的独裁政体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