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23:21: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

(2007年8月21日)(市委〔2007〕31号)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合作与发展,构建以杭州主城区为核心,以杭州市区为重心,以杭州市域为主体,以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6个县(市)为节点,联结湖州、嘉兴、绍兴3市的杭州都市经济圈,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现实意义与基础条件

(一)现实意义

1、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加强区域合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中提出要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城市群的网络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并特别指出杭州市要加快沿江、跨江发展进程,强化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构筑杭州都市经济圈,使之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中央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战略决策的实际行动。

2、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有效途径。都市圈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创新源,是集聚人口和产业最重要的空间组织形态,是实现区域各方互利共赢的有效平台。构建以杭州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有利于整合、优化周边城市的优势资源,推进区域合理布局,产业分工对接,块状经济发展,提升杭湖嘉绍地区“竞合”优势,发挥杭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与周边城市实现发展联手、产业联合、经济联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杭湖嘉绍地区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共同打造长三角的“金南翼”,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举措。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目标。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树立按经济圈推进

城市化新理念,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拓、环境共保,加强与绍兴、湖州、嘉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功能整合,构建杭州都市圈。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有利于拓展杭州未来发展空间,形成广阔腹地资源,培育城市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大都市实力和竞争力。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必然要求。

(二)基础条件

1、杭州具有较强的区域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杭州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杭州作为省会城市,省属部门、单位、企业集聚杭州市区,在全省拥有独特的行政资源优势;杭州作为全省首位城市,拥有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已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通过市区“退二进三”、“优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市区一些较低层次的制造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而杭州市区已成为周边大企业、大集团,尤其是民营企业总部、研发机构的集聚之地,杭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2、周边6县(市)具有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现实条件。湖州、嘉兴、绍兴3市,尤其是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6个周边县(市)与杭州市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经济相融,有着极为密切的经济、文化、社会联系。2006年周边6县(市)生产总值达1553.76亿元,财政总收入167.54亿元,分别是杭州市区的56.76%、30.55%,周边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使其有条件与杭州实现经济对接。随着城市化推进,杭州发展受到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而周边县(市)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土地总面积7737平方公里,总人口394.79万,分别是杭州市区的2.52倍和96%,为杭州克服要素资源制约提供了发展空间与人力资源,西部县(市)生态环境良好,也为杭州都市经济圈提供了生态绿色屏障。

3、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已成为杭湖嘉绍地区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杭州和周边县(市)在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中,对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接轨杭州,融入杭州大都市”都相应提出了要求。德清提出了“开放带动、接轨沪杭”,全面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海宁实施了接轨杭州发展战略,制定了接轨杭州的发展规划,并整合了西部两镇一区资源,启动了连杭经济区建设;桐乡按照“提升经济实力接轨沪杭、展示文化魅力接轨苏杭”的战略,启动了“桐乡西部产业集聚区”建设,主动承接杭州产业转移。安吉提出融入杭州发展战略,出台了“融入杭州18条”等政策举措,积极打造杭州都市经济圈“金北翼”。近年来,周边县(市)主动抢抓杭州“退二进三”机遇,积极构筑“对接”、“融入”平台,承接杭资梯度转移,既推动了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提升,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二、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决策部署为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破行政区域局限,加强杭州与湖州、嘉兴、绍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进一步提升杭州在区域整体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形成以杭州主城区为核心,以杭州市区为重心,以杭州市域为主体,以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6个与杭州接壤的县(市)为纽带,联结湖州、嘉兴、绍兴3市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全面提升杭湖嘉绍地区的整体实力,使杭州都市经济圈真正成为长三角的“金南翼”,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

基本原则:坚持互惠多赢、共同发展。确立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共同体意识,着力突破行政体制壁垒,建立杭湖嘉绍地区互利、互补、互惠关系,通过合作交流,协商解决单个城市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实施规划引导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搭建联动发展平台,推动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都市经济圈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坚持协同联动、优势互补。明确各城市在都市圈中地位与资源优势,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杭州依托周边城市资源,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周边城市则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凭借大都市的外溢效应,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统筹谋划、循序渐进。以思想观念认同为先导,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产业、设施、市场、体制、机制对接为重点,统筹安排,先易后难,有序推进,通过跨区域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合作,促进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三、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点领域合作与重点项目建设

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既要站在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和建设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的高度,又要从杭湖嘉绍地区共同关注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跨区域、跨流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为抓手,共同推进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1、规划共绘,编制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蓝图。规划共绘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必要前提。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杭州牵头,会同湖州、嘉兴、绍兴3市,共同委托省级或国家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区域规划,并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以增强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编制都市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结合杭湖嘉绍4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资源特色,提出合作共建的战略目标、指

导原则、区域发展总体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规划意见,形成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二是修订完善相关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在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修订完善杭湖嘉绍4市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各类城镇规划,促进都市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推进区域专项规划融合。近期编制有关都市经济圈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市场体系、生态保护等方面专项规划,以便实现区域内部专项规划的对接。通过规划引导都市经济圈城乡空间结构调整、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2、交通共联,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共联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基础条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构建杭州都市交通圈,逐步实现城际轨道、公路、水路、航空、信息网络的全面接轨,逐步形成以杭州市为中心、放射状的,内连都市圈、外接长三角的交通网。一是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协商解决杭宁城际铁路德清站、沪杭高速许村互通、杭宁高速、杭长高速、申嘉湖杭高速、杭浦高速、杭金衢高速以及杭州至周边县(市)公路对接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并争取省政府的支持。二是运河二通道建设。争取将运河二通道项目列入省政府重点项目,通过协商切实解决运河二通道桐乡、海宁境内线位走向、沿线用地指标、建设资金筹措等重大问题,推进运河二通道的建设。三是钱江通道萧桐接线建设。研究钱江通道(即钱江十桥)建设问题,缩短桐乡与萧山的距离,从空间上加强江东工业区与上海、嘉兴的联系,促进三地的经济合作。四是萧山机场道路延伸线建设。重点建设萧山机场至绍兴县的快速道路,形成萧山机场至周边地区道路网络,发挥萧山空港对绍兴、海宁、桐乡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五是杭州机场“区港项目联动”试点建设。争取省政府对杭州机场“空港区港联动”试点项目的支持,以省政府的名义向国务院和海关总署申报项目,增强杭州空港物流辐射的交通区位优势。六是杭州轨道交通延伸线建设。协商研究杭州市区轨道交通向周边城市延伸问题,重点研究余杭临平延伸至海宁长安(经许村)、下沙副城至海宁、余杭至桐乡、萧山至富阳、余杭至临安的轨道线,缩短杭州市区与周边县(市)时空距离。七是市区公共交通延伸线建设。研究杭州市区与周边县(市)公交对接模式,形成杭州市区至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等县(市)的直通公交线路。八是区域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按照设施共建、利益共享要求,统筹解决杭州与周边县(市)开发区的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共建问题。九是加快区域信息网络建设。共同开发综合信息交换平台,加大以“一卡式”为发展方向的“金卡工程”建设力度,实现都市经济圈内电话区号、移动网络统一。

3、市场共构,建立杭州都市经济圈统一市场体系。市场共构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有效途径。构筑以杭州市区为核心的区域性市场优势区,形成杭州都市经济圈统一的产权、商品、金融、技术市场体系。一是加强产权市场建设。整合各地产权交易市场,统一产权交易规定,逐步形成以杭州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覆盖都市经济圈的一体化产权交易网络。二是优化商品市场结构。建立以杭州市区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

场为龙头,周边6县(市)特色专业市场、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连接城乡、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商品市场网络体系。三是完善金融资本市场。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鼓励市属银行到周边城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杭州金融企业对周边县(市)开展金融信贷业务,并实行同城待遇。鼓励周边县(市)大中企业在杭登记注册,或在杭设立办事机构,在杭州银行开户。鼓励杭州金融证券机构为周边县(市)企业提供上市服务。四是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建立技术研发协作、信息和交易网络,推进都市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产业共兴,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共兴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内在要求。加大都市经济圈各类产业园区的整合力度,培育集群式的大开发区,形成以杭州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核心,以周边县(市)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大都市产业发展区(带)。一是建立都市经济圈北部产业带。加强杭州经济开发区与海宁对外综合开发区的合作,协商解决杭州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用地问题,鼓励杭州企业落户海宁、桐乡开发区,使海宁、桐乡综合开发区成为杭州产业转移的承载高地和杭州经济开发区的配套区。加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与海宁西部临杭新区、桐乡西部产业集聚区、安吉杭州企业产业园区的整合,形成以杭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联接安吉东部、余杭北部、德清南部、桐乡西部、海宁西部等产业区块的都市经济圈北部产业带。二是建立都市经济圈东部产业区。加强萧山临江工业区与绍兴滨海工业区的合作,研究解决两大工业区零距离接轨,实现产业融合,争取省政府支持,共同打造省级重点开发区,并争取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块,进而形成由杭州萧山经济开发区、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与绍兴滨海工业区、柯桥经济开发区组成的都市经济圈东部产业区。三是建立都市经济圈西部旅游产业区。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之江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形成德清西部、安吉南部、余杭西部、临安东部、富阳东部、萧山南部、诸暨北部为重点的都市经济圈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区。

同时,立足杭湖嘉绍地区现有优势产业,以产业对接、合作、转移为重点,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引导中心城市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周边县(市)通过产业衔接、融合和升级,打造各具特色、梯次布局、共兴共荣的产业群,形成杭湖嘉绍地区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发挥杭州中心城市优势资源,进一步吸引周边县(市)大企业、大集团,尤其是周边民营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落户杭州,形成以杭州市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构筑跨区域产业服务体系。提升杭州综合服务功能,鼓励杭州市区中介服务机构,到周边地区设立跨区域的教育培训、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分支机构,为周边县(市)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平台。三是鼓励杭州企业向周边县(市)发展。制定合理税收分配政策,促进杭州市区“退二进三”和“优二进三”,支持市属企业、中小企业迁至周边县(市)借地发展,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和区域品牌,使之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构建都市经济圈研发体系。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发挥杭州众多高校、研究机构的研发优势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