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二十九课时考点集训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8:33: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十九课时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崔光远,系出博陵,后徙灵昌。勇决任气,长六尺,瞳子白黑分明。开元末,为唐安令,与杨国忠善,累迁京兆少尹,为吐蕃吊祭使,还,会玄宗西狩,诏留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大盈库,争辇财珍,至乘驴入宫殿者。光远乃募官摄府、县,谁何宫阙,斩十数人,乃定。因伪使其子东见禄山,而禄山先署张休为京兆尹,由是追休,授光远故官。俄而同罗背贼,以厩马二千出奔,贼将孙孝哲、安神威招之不得,神威忧死,官吏惊走,狱囚皆逸。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使人奔呼曰:“尹巡门!”门兵具器仗迎谒,至,皆斩之,募得百余人,遂趋灵武。肃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复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侨民。会贼党剽泾阳,休祠房,椎牛呼饮。光远刺知之,率兵夜趋其所,使百骑彀满狙其前,命骁士合噪。贼.醉,不能师,斩其徒二千,得马千噭,俘一酋长以献。自是,贼常避其锋。扈帝还,改礼部..

尚书、邺国公,封实户三百。

乾元元年,由汴州刺史代萧华为魏州节度使。初,郭子仪与贼战汲郡,光远裁率汴师千人援之,不甚力。及守魏,使将军李处崟拒贼,子仪不救,战不胜,奔还,贼因傅城下诡呼曰:“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光远信之,斩处崟。处崟善战,众倚以为重,及死,人益危。魏城经袁知泰、能元皓等完筑,牢甚,光远不能守,夜溃围出,奔京师。帝赦其罪,拜太子少保。

会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反,陷荆、襄诸州,因拜持节荆、襄招讨,充山南东道兵马都使,又徙凤翔尹。先是,岐、陇贼郭愔等掠州县,峙五堡,光远至,遣官喻降之。既而沈饮.不亲事,愔等阴约党项及奴剌、突厥,败韦伦于秦、陇,杀监军使。帝怒光远无状,召还。复使节度剑南。会段子璋反东川,光远进讨平之。然不能禁士卒剽掠士女,至断腕取金者,夷杀数千人。帝诏监军按其罪,以忧卒。 ..

(选自《新唐书·崔光远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祠房,椎牛呼饮 椎:椎打 .B.贼醉,不能师 师:军队 .

C.岐、陇贼郭愔等掠州县,峙五堡 峙:对立 .D.帝诏监军按其罪 按:审查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B.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C.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D.光远以为贼/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斩曳落河/二人孝哲驰白禄山/光远惧与长安令苏震/出开远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任唐安令的时候,崔光远凭借和杨国忠的关系被重用,此时安史之乱爆发,京城局势随之失控,连官府仓库也被劫掠。

B.崔光远身处乱世却能忍辱负重,他骗取了安禄山的信任,得以镇守京城,可大好的局势却被同罗的擅自行动破坏,这让崔光远很被动。

C.崔光远镇守魏州之时,派出了善战的李处崟抵御贼兵,却因郭子仪心怀旧怨拒绝援助而失利,他又被贼兵的欺诈话语所惑,做出错误决定。

D.被认为是勇敢果断的崔光远也会居功自傲,沉迷享乐而荒废军务,导致韦伦战败。皇帝因为他的碌碌无为而把他召回京城,作为惩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乘舆已出,都人乱,火左藏大盈库,争辇财珍,至乘驴入宫殿者。 译文:

(2)贼因傅城下诡呼曰:“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 译文:

—徒二千( ) ②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 .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④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 .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

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卒】 ①以忧卒( ) .

②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 .

③以公孙伯珪之强,卒制于袁氏( ) .④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 .⑤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

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贝也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

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贝也:通“移”,转移,转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屏处十年 屏:隐居 .

B.安得不豫为之计 豫:参与 .C.乃罢其狱 狱:案件 .D.犹虑不称 虑:担忧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B.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C.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D.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中年隐居时,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认为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羁押无罪之人也无济于事。于是停止了对这个案件的调查。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译文: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译文:

—志( ) ②寻向所志( ) .

③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④《齐谐》者,志怪者也( ) .【请】 ①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 .②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 ) .③主人答,再拜,乃请( ) .④公子闻之,往请( ) .⑤病时,任后未尝请疾( ) .

第二十九课时

三、

1.D 2.A 3.B

4.(1)皇帝的车马已经出京,京都民众大乱,有人放火烧左藏大盈库,人们争着用车装载财宝,甚至有人乘驴进入宫殿。

(2)贼兵趁机靠近城下欺诈呼喊说:“李处崟召我来却不出来接应,为什么呢?” 附:

【徒】①党徒,同一类人,这里指贼兵。②步行。③白白地,徒然。④只,不过。⑤门人,弟子。⑥空,光。

【卒】①死。②尽,终。③终于。④士兵。⑤通“猝”,突然。 四、

1.B 2.A 3.C

4.(1)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就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

(2)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附:

【志】①心意,志向。②标志,标记。③做标记。④记述,记载。 【请】①请求。②请求给予。③告,告诉。④拜见,拜访。⑤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