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19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18:34: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徐汇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18.12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一、积累应用 l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⑴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⑵柳永的词《八声甘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写,以“渐”字领格,勾勒出一幅深秋雨后的萧索图景。 2.阅读新闻周刊记者采访金庸先生的片断,按要求选择。(5分)

记者:金庸先生,您辞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和博导的职务,在 81 岁高龄远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

金庸:原先王朔批评我的小说太俗了,我并不在乎,我写通俗小说,俗是免不了的。现在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就相当地重视了。学问不好是事实,唯一补救的办法是令自己的学问好一点,不是好过别人,而是今天好过昨天的自己。

⑴依据金庸的回答推断出的提问句,填入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与有学者批评您忙于院长事务、没精力做学问有关吗? B. 与王朔先生批评您眼界太窄、您的武侠小说太俗有关吗? C. 与有媒体批评您不甘寂寞、借高龄求学来炒作有关吗? D. 是因为有学者批评您学问不够,您想拿学位来证明自己吗?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能代表金庸先生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②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新媒体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孙玮

①二维码在2017年夏季的上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个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网络小端口,竟然成了人类两百万年浩瀚历史的未来象征,“‘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上海展”的第 101 件展品,是一枚由 100 组文物构图而成的“二维码”。上海选中二维码作为本地

化且能够代表人类未来的展品,让不少人质疑:二维码这样的新媒体,只不过是个传递信息、再现现实的工具,如何可能成为未来的象征?何以能够承担保护城市文脉的功能?

②论及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不少人存在负面认知:在抹平疆界的全球化狂潮中,新媒体是切断文脉的助纣为虐者。有意思的是,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在新媒体研究中,人们正力图解释新媒体何以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文本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借助它,不同空间被媒体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依据这个思路,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有了重新塑造的可能。

③二维码在上海的另一个公共事件中也成了主角。在媒介称之为“中国第一个露天博物馆”里,梧桐树、建筑物、弄堂门口赫然悬挂了标注为“思南露天博物馆”的二维码。在这里,人们可以用手机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边看展品,边听手机里的语音介绍,游走于思南公馆。新媒体传播使得文字、声音和影像可以交织融合,为游览者创造了一个由地理、叙事、影像、意义等多重空间并置的世界。游览者说:“以前来这里就是拍拍照、喝喝茶。现在这种博物馆模式,为我们创设了一种全方位解读公馆的体验。”与看电视和用电脑上网完全不同的是,游览者的身体是处在相关联的实体空间中,人的感官在实体、虚拟空间来回穿梭、反复切换,人们感受到的思南公馆不仅仅是实体空间中的,也不完全是虚拟叙事中的,它是虚实相生的“复合空间”。这个空间再现了城市历史与实物遗存,能唤起人们的认知与记忆。身体的全息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城市叙事方式,拿着手机游走于这个空间的每个人,就是城市叙事的主体。

④用身体感知城市,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早就用“都市漫游者”的意象,留给世人一个感性的巴黎,它与现代性城市规划中的那个法兰西首都形成鲜明对照。本雅明的理论“城市不应概念化为单一的同质的空间,而应视为依据大众使用和体验建构起来的多重场所”,为后来者开辟了理解城市的路径。信息流贯穿的思南露天博物馆,将存留在上海城市肌理之中的文化符码,通过新媒体嵌入人们的生活,促成了大众与城市文脉的接触与对话,城市文脉以另类方式延续、伸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⑤思南博物馆的“思南读书会”“纪实空间”“朗读亭”等许多项目都借助微信公众号来运作。这些公众号以思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为核心,建基于非常深厚的“卢湾”情结、上海认同。这些项目在实体空间持续性、常态化的活动,与公众号虚拟空间的传播互相呼应、融为一体,生产出一个历史与当下互嵌的思南公馆城市空间。新媒体除了发挥报道事实、宣传观念、引发舆论等大众媒介的传统功能,其意义更在于创造一种附着记忆、强化认同的新型空间,城市文脉便是这个新型空间的灵魂。

⑥传播之于城市文脉保护的作用,在移动网络时代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传播不仅仅是虚拟空间中的文字、影像叙事,传播更生成了城市文脉的新形态,将城市文脉植入到大众的生活实践中。如果将城市看作一个由地理、信息、意义等交织而成的网络,那么城市文脉是表现在、潜藏于、渗透进这多重网络之中的。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在于,以时空重组、穿梭虚实等方式打通这些网络,创造出崭新的社会实践,促成人与人、人与城市的交往与对话。

⑦在新媒体研究中,二维码常常被视为一个交互界面。所谓交互界面,最简单的意义,是指打通人—机之间的隔膜。二维码联结着两个大相径庭却又彼此依赖的世界,并被不断创生出新的链接形式,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重要媒介。被二维码渗透的城市也可以视为一种交互界面,社会多重网络在此汇聚、互嵌、再生,新型社会实践将不断涌现,城市文脉得以创造性地延续。

3. 开篇叙述“二维码展品”事件,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以公众对“二维码”的负面认知引出下文的论证。 B. 以新媒体的真实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引出论题。 C. 以“二维码”事件这一有信度的论据来支撑观点。 D. 为下文思南公馆“二维码”成为主角起铺垫作用。 4.第②段中画线词语“抹平疆界”在文中指的是。(2分)

5. 下列说法与第④段本雅明的理论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大众的生活实践对接了城市文脉,城市就不易被同质化。 B.如果城市被规划而具现代性,就会被概念化为单一空间。 C.只有新媒体介入大众的生活实践,城市才能不被同质化。 D.只要为大众提供生活生产的场所,城市就不会被同质化。

6. 用第②段中“新媒体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的观点,分析第⑤段思南博物馆事例。(4分)

7.本文针对公众质疑进行回应,其阐释是否达到效果?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因为我是一个父亲梅子涵

①明天,女儿就要返回巴黎。今晚,她和同学聚会,到现在还没有回家。

②我睡不着,在二楼坐着等,到一楼门口站着等。透过大门的玻璃看着外面的小路,小路上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可是我现在想听见声音,想听见是女儿回来了,哪怕看见走过去的不是女儿,哪怕它也不是这深夜小路上很贵重的脚步声,因为我听见的时候会想,这大概是女儿了,我就会准备了开门。这样地仔细听着,准备开门,可却不是她,脚步声便是我这时最重要、最单调、最丰富的心思。我还可以有什么别的心思呢?如果有别的心思,那么也只有是从这个心思里生出来。这个心思是现在这个时间的母题。

③这时隔壁小毛家刚满月的小女儿啼哭了几声。这样的细嫩声简直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梦神,朝你呼出了一口无限软的气,让窗里窗外、小毛家窗外的树、我家门口的路,都成了恍然飘忽的梦。刚满月的小女孩,你细嫩地一哭,妈妈就喂你吃奶,爸爸就给你换尿布,他们和你都是在一个最无忧的童话里,你正是你的父母的梦神,连安徒生也很难写出它的安详。

④可是门外的路上仍旧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没有女儿的脚步声。她不是刚满月,细嫩的声音只在我们耳边、眼前;不是五岁、十岁,玩耍的脚步只在家门口;十八岁那年,中学领着他们去一个水边的小镇,大概是想让他们最后一次松垮地走走,天真地闹闹,说说惆怅和茫然,提前喝一杯告别酒,就要参加生命一世最大的考试了,每一天的路都走得颤抖。她站在路边的电话亭打电话回家,告诉我大家都喝黄酒了,大家都说,马上就要分开了。她电话里的声音满是迷雾般的水汽,我知道她也是颤动着想哭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去想到,这一场最大的考试,接着的大学,接着的继续长大,都只是她会和我的分开、和妈妈分开的序幕。而其实,只要会分开,那么之前的每一天都只是序幕,可是那时我哪里能够想得到?

⑤女儿现在的脚步是在巴黎走,在欧洲和别的国家走,偶尔一年或两年,才走到中国上海的家门口。上海的家只是她偶尔回来住几天的地方。而那几天,她还要忙碌地走出去,和人轻松地说这话,和人严肃地说那事。一个人的长大如果还是在他没有长大时的路上,那么是不是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