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学孟子-正确的教育观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2:38: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生智慧学孟子-正确的教育观

傅佩荣

《正确的教育观》

一、引言

儒家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从孔子开始,有教无类跟因材施教大家都非常熟悉,到孟子的时候也是一样,“有教无类”。孟子有一阵子住在一家旅馆里面给学生上课,旅馆里面有位服务员,他有一双草鞋还没织好,放在窗台上,忽然不见了。他就跑去问孟子说:会不会是你的学生把我的草鞋藏起来了?他说得很客气,事实上是恐怕被偷了嘛。孟子怎么说呢?孟子似乎有一点不太开心,他说你难道以为我的学生是来偷草鞋的吗?这个服务员就说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他说:您老先生任何人来都不拒绝,任何人走也不去阻挡,所以总是良莠不齐嘛。学生里面有好有坏这也可能,说不定正好就有人草鞋坏了把我的草鞋拿走了。所以这一段小故事说明什么,孟子确实是有教无类啊。

二、五种教学法则

第一个,“有如时雨化之者”,就好像及时雨,我们看《水浒传》里面的宋江,及时雨宋江。他之所以受到别人肯定就是每一次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都正好可以来伸出援手。所以当老师的人他要怎么教学生呢?就是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正好有困难的时候、在启发的关键的时候老师再说,这叫做及时雨。我们念书的时候有时候年纪很小,老师讲很多大道理,根本听不懂。所以为什么我们教小孩子跟教中学生、跟教大人不一样呢?要像及时雨一样,当他需要的时候,你再跟他说,效果就很大。

第二种叫做“有成德者”,这个一般来说是在小学、中学的阶段以培养德行为主。说到培养德行为什么要特别放在小学、中学的阶段呢?因为《易经》里面第四卦叫做《蒙卦》,这个蒙就好像“同盟”,我们今天说启蒙教育,所以在《蒙卦》里面特别强调,它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当小孩子还在蒙昧的时候,你让他了解什么叫人生的正路,这是成就圣人的功业。换句话说,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生活习惯,有基本的品德的观念,你这个基础没有打好,品格教育有了问题,一辈子再怎么有本事,对社会恐怕都是一个灾难;对个人来说,恐怕也是一个损失。所以这就是第二个,有成德者。

第三个,“有达财者”。就是培养人才,这应该是大学的阶段。大学分科分系,成为专家,成为人才,这应该没什么问题。

第四个,“有答问者”。回答问题的,这也是任何阶段都可以,只要有人提问题,孟子就回答,因为提问题的人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答案,譬如学生问我说,老师,你认为我出国好不好?那么这个问题老师不可能说出国很好,那你要看条件够不够,我就问他说,你出国条件够不够?有什么好处?你留在国内有什么好处?各有优点、缺点,分析完毕之后,学生就知道该怎么选。所以真正知道答案在什么地方,那是提问题的人。我们当老师当了一辈子,有时候回答学生的问题讲的很辛苦,讲了半天,最后学生说一句,说老师,这不是我问的,那你不早讲。因为有时候学生提问题一句话没说完整,那老师听的只是听到你说的部分,就凭我的想象去回答。

所以孟子说教学生这几种方法,第四种就是回答问题,还有第五种叫做什么,叫做“有私淑艾者”。这个比较少听说,什么叫私淑艾呢?也有人说这应该念成私淑(yi)者,yi,都可以。这个yi我们现在就是改正的意思,我私底下去找到一个人的德行跟学问的资料,加以改正我自己。就好像我出一本书,出一本书之后里面介绍孟子的思想,别人看了之后就可以自己去学习,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等于是说你不用直接教,他私底下去找好的来学。像孟子就说自己我是私淑孔子,这个淑就是去采取好的东西,我自己去向孔子学习好的思想。

那么这五种方法之外,孟子特别提到一种,他有一次大概心情不太好,他说我不屑于去教的人也是一种教。那你说,他已经不屑于教,学生跑来问他问题,他觉得这个学生不好,他不屑于教,这也是一种教,他这也是学孔子,在《论语》里面有一段,“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孺悲这个学生想要去拜见孔子,孔子不见他,有人进来传话,孔子就说,你跟他说,就说我生病了。结果传话的人刚刚走出门,孔子立刻取瑟而歌,把那个瑟拿下来弹琴,弹瑟然后唱歌,一定要让孺悲听到我孔子没有病,我还能唱歌,我就是不见你。这是儒家什么样的态度呢?这种态度就是说一个学生犯了错,有时候会找老师去诉苦,说他很委屈。老师如果接见他的话,学生可能出去跟别人说,老师已经原谅我了,你们不要再追究了。这一下就不太方便了,变成是老师被他利用了,所以有时候老师不见他,我不教你就是教你,以不教为教,这是儒家的方法。

三、学外语的秘诀

孟子的教育还有很多其他要考虑的部分,譬如说他注意环境。我们以前谈过孟子对人性的看法,说经济繁荣的时候,年轻人好吃懒做。经济萧条的时候,年轻人就非常得凶暴,这说明人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学也是一样,现在很多人让孩子很小念幼儿园、念小学开始学英文,你如果说有这样一种想法,就要参考孟子一段话。孟子有一次他就说了,他说,一个楚国的大官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齐国话,因为齐国也是强国,楚国也是强国,大家总希望说我的孩子会通两种语言,将来做生意、做官都方便了,你说话有腔调嘛。那么请问,一个楚国的大官要让他的孩子学齐国话,那请问,是要用楚国人来教他儿子,还是找齐国人教他儿子?当然找齐国人嘛。就好像你孩子在这边要学英文,你找一个中国人教还是找个美国人

教?那你说当然找美国人教,因为美国人说的英文比较标准嘛。我们中国老师虽然会教英文,教了半天,很多俚语搞不清楚。好了,找齐国人教你的孩子,有用吗?为什么?为什么没有用呢?是因为一个齐国人教他,下课之后他出去,都是楚国的小朋友,大家都讲楚国话,所以你每天拿鞭子打小孩,教他讲齐国话,他也学不好。

好了,那么换一个方式,你现在想让小孩子学齐国话,把他送到齐国的都城庄岳,放在那边不要管他几个月,你现在用鞭子打他,叫他不要说齐国话也不行,他非说不可。为什么?环境。因为满街人都讲齐国话,你自然就会了嘛。你看,孟子当时对于这个学习的环境,他就用学习语言做一个比喻,非常生动。人有时候常常会想到说过去怎么样,其实来不及了。所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就看什么时候觉悟,越早觉悟,越早走上人生的正路,省了很多力气,所以说这叫做学习的环境。

孟子常常跟齐宣王在谈一些问题,谈了半天没什么效果,后来就有人跟孟子说,会不会是齐宣王这个领导太笨了呢?好像是每天忙着许多事情,脑袋不太清楚。孟子说你们千万不要怪齐宣王,你说他笨我不能赞成。为什么呢?因为我跟他讲怎么样往上努力奋斗,行仁政,做一个好的国君。但是我一离开之后呢,另外就有十个人来跟他说,孟子乱讲,不要理他。我们还是吃喝玩乐比较愉快。他就讲个比喻了,变成一句成语叫做“一曝十寒”,就是外面有阳光,有一个植物要生长,阳光一照,这个植物很快就长起来了。但是你先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好不容易晒了一天阳光,再把它放冰箱里面冰上十天,它怎么长大呢?这等于是说齐宣王的环境不好,拿环境来说的话,变成是每一个人都跟他说,你没希望,他当然不敢说没希望,就是孟子乱讲,你还是过这种生活比较愉快。跟孟子学的话,你不能作威作福,不能吃得好、穿得好,那当国君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就给他叫做打击士气,所以孟子给他提醒,提高士气,但是别人给他泄气,所以说到最后还是没用。

四、对学生的要求

讲教育方法不能光要求老师,也要看学生。因为孔子以前谈过启发式教学,你如果把《论语》这句话看清楚,就知道孔子的意识不是这么简单的,天下再好的老师,你说你要启发学生,也不见得有效果。所以孔子讲的启发有条件的。他说的是“不愤不起、不吠不发”。愤代表生气了,他说不到学生想懂而懂不了快生气了,我不来开导他。因为学生想懂懂不了,你再开导,叫做及时雨,才有效果嘛。 “不吠不发”是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脸都涨红了,我不来引发他。因为学生如果说自己根本什么都没想,老师上课跟他说你提问题吧,他没问题。他如果真的想这个问题该如何理解,想不通,他就很着急。这个时候老师一点就通了。

所以像这种教育的方法在孟子来说也是一样,他会强调学生应该下工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孟子》有类似的说法,他说大的工匠就是木匠,可以教一个人规矩,但是不能使它变得精巧,比如说我现在学做木匠,怎么使用规,圆规,怎么使用“矩”,据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