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讲义1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49: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立体构成讲义

立体形态构成概论

第一讲

1.立体构成的概念与形——态观念 一.形状、形象、形态

形状:(SHAPE)指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

形象:(IMAGE)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形状或姿态。在艺术创作 中常指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同一形象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 形态:(FORM) 事物内在的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动于中,则 形于外”。

对形态的研究不仅涉及形的识别性,还涉及人的心理感觉直至觉

悟。既有客观的一面,又有主观的一面。

“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者的本

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要强调“形——态”这一概念和 用语。

(此处放北京午门图片,结合图片解释)

“形——态”涵义的理解与解析:

“形”是指具体的轮廓形状与空间,指其物质性,具有客观性。 “态”是指人的抽象的心理感受及思悟,指其精神性,具有主观 性。我们所见到的任何形态都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二者是相互依 存,密不可分的。

二.构成的含义

构成:(CONSTRUCTION)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现代汉语词典》曾 解释为“形成”和“造成”。也就是包括自然的创造和人为的创 造。而在现代设计领域,广义上,与“造型”的意思相同,狭 义上是“组合”的意思,既从造型要素中抽出纯粹的形态要素 加以研究。

“构成”与“造型”在概念上有区别,将形态的诸要素按照一 定的原则进行创造性组合,其创造方法称之为构成,而所创作 的作品则称之为造型。构成更强调过程。

立体形态构成所研究的是立体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都是空间艺术,但它们的构成要素、组合原则有所不同,人们的观察方法和感受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平面形态的创造主要依靠轮廓,立体则不然,平面上的轮廓只是立体形态的平面投影,不能表示一个肯定的立体形态。其次,平面形态可以通过观察者的视点运动来表现动态,而与观察者本身的行动无关;立体则不然,它可以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尤

其是空间形态。第三,光对于平面形态只是视觉现象发生的条件,而对于立体和空间,光则是重要的造型因素。

(此处图形演示,同一个矩形投影可以是方体、圆柱体等加深学生对平面与立体形态的区别)

第二讲

2.立体构成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沿革

在近代设计史与艺术史上,设计和造型无论从成员上,还是从造型观念上,都是相互交叉、错综复杂的。立体形态构成的基本理论的发端可追溯到上世纪。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新的技术与材料应用到设计造型中,产生新的发展。(1851年第一届国际博览会的水晶宫建筑用钢铁与玻璃建造。)

工业革命后早期,新技术应用所生产的机器物品造型粗糙。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领导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1888年),反对机器美学,发展高雅精致,合理的造型设计。

19世纪70年代,塞尚提出“所有形体都是由柱体、圆球、方体、锥形等五个基本形体构成”的理论。造型语言开始独立了。

19世纪80年代,苏格兰的麦金托什(Mactoush)强调纵横直线组合的基本结构特征的设计影响深远。(此处放麦金托什的设计作品幻灯片)

1918—1928年,杜斯博格(Doesburg)领导的荷兰风格派运动研究建筑产品剥除绘画雕塑特征后的几何结构元素,非对称造型的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处放里约维特的红蓝椅,蒙德里安的绘画幻灯片)

1919—1925年,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对造型的发展导致了构成的定名。(此处放塔特林的第三国际塔的幻灯片)

1922年,阿列克塞.甘(Aleksei Gan)发表《构成主义》,系统阐述构成主义的思想体系。提出构成主义的三个原理:构图、质感和结构。

1919—1933年格罗配斯成立的包豪斯学校,奠定了现代设计基础造型教学体系,影响深远,波及世界。(此处放包豪斯各名家作品)

1935年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1936年勒温《拓扑心理学》发展了形态知觉和心理研究的理论。1954年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问世。1963年伊顿《造型艺术的基础》发表。1966年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开辟了把感性与理性结合,超越审美与科学界限的视觉创造思维的世界。

第三讲

3.自然世界中的立体构成以及生活与设计中的立体构成

自然界中的许多动植物生长的状态和造型具有很好的审美标准,许多都符合现代的形式法则和造型规律。

对称: 发射: 积聚: 渐变:

(此处放枫叶、海螺、菊花等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造型的法则与总结造型规律)

立体形态构成不仅仅是造型设计的基础,有时直接作为的艺术品。 建筑: 雕塑: 产品: 服装:

公共环境设施: 包装:

(此处放各名家的著名作品,加深学生对造型基础的认识) 传统文化中同样能看到构成的痕迹。(此处放中外古建筑幻灯片)

4.现代科学与设计理论的发展对立体形态构成的影响

一.现代新型材料以及适合该材料的加工工艺对立体形态构成的影响。

材料在立体构成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材料与加工工艺的选择除了是造型的成型必要外,材料的材质感、肌理、空间感,色泽等因素对“形——态”的对应关系的表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同一空间轮廓的立体造型而言,选用不同的材料,“形”所表达的“态”在视觉识别上会有较大的差异。同一造型,选用同一材料,而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最终“形”所表达的“态”仍会产生变化。 (此处放各种图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同材料不同加工会有什么 不同,加 深学生认识。)

二.造型心理学与形态语义学对“形——态”对应关系的影响

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造型心理学研究了人的感官反映与形态的关系,发现人们是能够凭感官经验把音、形、义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此处列举德国艾森大学设计学林杰也尔教授的实验图形)

形态语义学拓展了“形—态”概念中“态”的内涵。进一步研究“形——态”对应关系的最大视觉可识别性。在设计中推敲形态视觉识别的准确程度。(此处列举德国斯图加特造型学院雷曼教授的造型基础训练) 三.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对“形——态”对应关系的影响

从语言学中衍生的现代符号学理论渐渐成为现代设计的方法论之一, 它的发展进一步将“形—态”概念中“态”的内涵从设计领域发展到社 会学领域。人们通过选择或使用具有符号意义的造型将自己划分到某一 社会群体。符号学还将时尚、流行与形态联系起来,“态”的内涵具有前 所未有的社会意义。

四.CI(企业形象)理论和PI(产品形象)理论对造型基础的影响。

企业管理与经营战略对设计应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作为设计基础的立体构成。“形——态”对应关系加入了新的内涵。(此处列举PHILIPS公司的产品,以加深学生印象)

5.学习立体构成的目的

一.了解立体构成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联系,建立“形——态”观念,理解 “形——态”的内涵。

二.了解材料与加工工艺对形态的影响,在造型活动中能较好地处理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