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1:01: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

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

(2)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1918年11月) 根本原因 导火线 爆 发 交战双方 重要战役 新式武器 结 束 影 响 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 同盟国、协约国。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飞机、坦克、侦察机、大炮、飞艇、毒气弹 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投降 性 质 是一场非正义掠夺和侵略战争 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一场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 性质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 1.巴黎和会 目 的 时 间 地 点 参加国 结 果 性 质 影 响 对中国的影响 建 立 一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亟待解决的问题。 1919年1月至6月 巴黎凡尔赛宫 27个战胜国,其中英法美(三巨头) 主宰会议 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战胜的列强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凡尔赛和约》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 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凡尔赛体系 作 用 矛盾 瓦解

第二课 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强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成为投资最大的经济领域。 2.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革命知识分子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如邹容的《革命军》 4.各地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中国同盟会 成立时间、地点 1905年 日本东京 领 导 人 革命纲领 性 质 成立意义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又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概括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目的 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国民摆脱贫困,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拓展 解读三名主义

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名的创建) 时 间 领导阶级 内 容 1911年10月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同盟会) ①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汉爆发,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 ② 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 南北议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① 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② 思想上: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复兴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 性 质 结 果 影响 启 示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新文化运动 背 景 1、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 2、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社会状况依然很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狂人日记》是其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蔡元培(提倡学术上思想自由) “民主”与“科学”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促使人们的思想,特别 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北京(学生)→上海(工人阶级) 学生罢课→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开 始 代 表 人 物 口 号 内容 性质 意 义(影响) 二、五四运动 导火线 爆 发 口 号 运动中心与主力 斗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