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0:42: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5古诗词鉴赏:宋诗鉴赏40例
目录
1.魏收《寻隐者不见》 2.寇准《书河上亭壁》 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 4.欧阳修《画眉鸟》 5.欧阳修《别滁》 6.苏舜钦《夏意》
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8.周敦颐《题春晚》 9.曾巩《西楼》
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11.王安石《江上》 12.刘攽《雨后池上》 13. 张舜民《村居》
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15.苏轼《东坡》
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17. 【北宋】董颖《江上》 18.陈与义《早行》 19.杨万里《小池》 20.徐玑《新凉》 21.罗与之《看叶》 22.陈与义《襄邑道中》 23.陆游《梅花绝句》 24.翁卷《山雨》 25.某尼《悟道诗》 26.文同《北斋雨后》 27.范成大《横塘》 28.叶绍翁《夜书所见》 29.王安石《梅花》 30.李唐《题画》
31.陆游《禹迹寺南……》 32.程俱《豁然阁》 33.唐庚《春归》 34.梅尧臣《东溪》 35.陆游《幽居初夏》 36.文天祥《夜坐》 37.欧阳修《戏答元珍》 38. 吴锡畴《春日》
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40.刘克庄《戊辰即事》
1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隐者不见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 芝,灵芝。 1.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 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 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
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情感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
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高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岸上,一片辽阔。望着那悠悠流水,诗人的心中不免生起绵长的思绪。
2. 一带远山,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秋山本是无情物,却似有情又有意,扯过夕阳余晖披在身,金灿灿,暖融融。
3. 前两句诗人触景生情,悠悠江水凄凄之境勾起 诗人绵绵愁绪,后两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不愿任这愁绪泛滥,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景色的观赏上,这就是所谓的“以景撇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 1.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案
1. 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2. 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长江,在一刹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
2
4.阅读欧阳修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如山间自在啼。 1.诗的前两句表现什么内容?
②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 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美好形象:自由自在,百啭千啼;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画眉鸟翻飞于高高低低的树间,恣意欢畅。
2.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的思想感情。 5.阅读欧阳修的《别滁》,完成后面题目。 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2.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 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2. 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表面上的欢悦,而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静。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2.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3.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 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2. 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3.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宁静安谧的氛围。
4. 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中晚泊犊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