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12:17: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
第一编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
概说 (略)
引子:早期的文学批评观念
一、《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
由“诗”字我们可以窥测到诗写作的一些情况,但其中并无有关诗或文学的观念。可是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里,却包含了诗的观念。兹举数例: “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巷伯。”(《大雅·嵩高》)“家父作诵,以究王凶,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大雅·节南山》)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巷伯》)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小雅·四月》) “维是编心,是以为刺。” (《魏风·葛屦》)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魏风·园有桃》)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诗的目的一是为了讽刺,二是为了抒怨,三是颂赞赠答。这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作诗的目的,但应该说《诗》三百中主要的作诗倾向是包含在内了。这些出自诗人之手的作诗宣言,反映了早期的诗学和文学观念。 二、《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 在《易经》《家人》卦的《象辞》中,有“君子以言有物”,《艮》卦爻辞《六五》中有“言有序”两句,可视为我国古代有关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最早的理论要求。后世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一直都是在这个框架中运行的。 三、《国语》《左传》中的文学观念
另外,在《国语》和《左传》两部书中,有“献诗讽谏说”和“观诗知政说”是汉代有关诗的美刺理论的萌芽。此外还有“三不朽”说。首先看《国语·周语》中的献诗讽谏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知之。是故为川者 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献曲, 史献书,师箴, 赋, 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另象《左传》襄公十四记载的师旷对晋平公的话,《国语》周语中有“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的话,都是献诗讽谏的内容。
“观诗知政”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札在鲁国观乐时所发表的评论。其中有以下一些说法:
1 在乐工演奏《周南》、《召南》时,季札说: “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2 演奏郑风时说:
“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3 演奏《小雅》时说:
“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是从不同的音乐效果中听出政治的好坏。
“三不朽”说见于《左传》襄二十四年穆叔之论: “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死而不朽,何谓也?’ ……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说的意义在于它把立言作为一种不朽的事业,对后来曹丕的“经国之大业”有重要影响,中国后世文人重视写作,其根源也可溯源于此。
第一章 孔子及儒家的文学观
第一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
一、 孔子的生平及思想
生平略。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仁是讲内心修养而成的有差别的泛爱之心,礼是讲从外部对人行为规范的约束。由于周代的礼法大备,超越夏商两代,故而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的思想可约列为下列形式:仁内而礼外 ── 质内而文外 ── 善内而美外。但核心是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有仁,如乐何?”(《八佾》)
仁者爱人,它由家庭血缘关系为系,推及于社会。 二、孔子的诗论
孔子是古代传统诗论的奠基者,他把前此的一些诗论的萌芽系统化,理论化,基本完成了儒家诗论的基本构架,并以此对两千年诗歌批评产生影响。孔子诗论包括以下内容。 ⒈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 (《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阳货》) 另外《述而》篇有:“子行四教,文行忠信。”《礼记·仲尼燕居》:“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
综合而言,由以上孔子所言,其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a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高尚的地位。 b文学可以修身。
c文学可以用于政治及外交事务。 d文学可以兴观群怨。 e文学有善有恶。
⒉文质合一的文学形式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
由以上几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这在孔子弟子子贡的话中也可看出,《颜渊》篇说: 棘成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 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 犹犬羊之 。”
主张文质合一。引文中的棘成子是主张以质为重,文则可有可无。子贡反对他的主张,所以用“驷不及舌”四字说他的话失言得很,接着说虎豹如无文,则皮就同犬羊没有什么分别,强调“文”的重要性。
这一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兹举数例: 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刘勰《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 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⒊关于文学与道德,美与善的关系
在这个方面,孔子主张a文德并重,文为先,但德为重;b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
以上是说诗与礼乃通向道德的路径,先学文,学礼,而后进入道德境界。所以“子行四教:文、行、忠、信。”《先进》篇也说孔门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章。”韩愈、李翱《论语笔记》:“凡学圣人之道始于文,文通而后正人事,人事明而后自得于言,言忘矣而后默识己之所行,是名德行,斯入圣人之奥也。四科有序。”
孔子上面之所以强调学诗、学文,目的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是为了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以上很鲜明地表现出孔子是把仁等道德因素放在首位,而文却是登岸之筏,是行有余力的东西。
但这也不是说孔子就完全否定诗文,相反他还是很看重诗文,只是他是把道当成第一位的,而把诗文当成第二位的。文德虽并重,但还是以德为先。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与文德相类,孔子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只有美而没有善为孔子所否定,只有善而没有美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在善的基础上的美才是孔子所追求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雍也》) 前者肯定《韶》,因其既美又善;而《武》虽美未善,则受到孔子批评。 四、重视中和的审美观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