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7 5:03: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第I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礼记‘王制》记载:“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但是“春秋之世……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这反映了( ) A. 鲁国朝聘次数多反映其政治地位低下 B.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齐晋两国通过争霸战争成为春秋霸主 D.诸侯国通过朝聘实行远交近攻策略 25.《江州义门陈氏宗谱·旧碑碎语家言记》中载有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家族的缘由,上曰:“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日齐家严肃;二日治事详密;三日报国急公。”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唐宋经济发展推动家族势力发展 B.陈氏势力强大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儒学修齐治平思想符合统治需要 D.宗法制度不断强化扩大家族影响

26.历史学家黄仁字指出,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在此,作者最想表达的是( ) A.明朝商业发展缺乏资本主义特征 B.明朝商人靠诚信经营获取利益 C.明朝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明显 D.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的商帮组织

27.意大利法学家彼得罗·彭梵得说过:“在整个真正的罗马时代,罗马私法就是‘家父’或家长的法。”《十二铜表法》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夫得向妻索回钥匙,令其随带自身物件,将其逐出 B.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C.前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时,后法取消前法 D.遗嘱未指定监护人时,由族亲为法定监护人

28.1867年7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在城市中凡缴纳贫困救济金的房主和年缴纳10英镑以上房租和居住期不少于1年的房客均享有选举权;乡村居民凡每年有5英镑以上收入的土地所有者和年付12英镑地租的佃户均享有选举权”。这一规定反映( )

A. 政党政治发展受到阻碍 B.英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C.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 D.议会至上原则得以确立

29.著名学者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我国官吏不愿过问……譬如乾隆十九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最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人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蒋廷黻意在说明( )

A. 清政府自动放弃境内法权 B.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 C.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友好往来 30.晚清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郭嵩焘则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皆能经营,不必官办督率……强夺民业,烦扰百端”。二者的主张客观上( )

A. 推动了近代工业体系形成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 C.阻止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D.使清政府实现富国强兵

31.1898年,清政府下令各省督抚在各自的·范围内选派留学生去日本留学。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书中强调说:“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张之洞认为“西洋不如东洋”的主要原因是( )

A. 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容易考察 B.日本文字习俗与中国相似容易接受 C.日本学习西方已经取得较大成果 D.日本后来居上已经赶超西方各国

32.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D.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33.下表是胡佛担任美国第31任总统时期,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部分措施。据此,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 胡佛始终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 B.扭转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局面 C.体现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D.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有效模式 .

34.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选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35.1970年9月某国际组织的会议上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并指责两个超级大国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采取武力颠覆别国政府等手段,强烈呼吁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该次会议( ) A. 反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使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向稳定 C.使欧洲进一步加强政治联合 D.公开挑战美苏霸权主义政策

第II卷

40.(25分)分家析产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比较典型的继产方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且一直绵延至今,影响着今天中国的乡村社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国商鞅变法

“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养无方……而有异财别籍,情无至孝之心,名义以之俱沦,情节与兹并弃,稽之典礼,罪恶难容;二事既不相须,违者并当十恶。”

——唐朝《名例律》

材料二 分家之事实为振家,在同居未免口角,惟析产则各自俭勤。今遵母命,援请家长将房产地土沟均分两股,问天讨卦,捏纸团为公。长子王瑞临分到南房二间、东房五间又南西房一间……次子当面讲明,永无反悔。现所有钱项、租项俱由母承管。异日百年之后,再为均分,长子王瑞临执此照存。

——咸丰七年(1857年)山西东青堆王氏家族分家文书

“第11生产队有一社员,土地承包到户前,夫妻二人都在社队办的企业里工作。家中的老人虽然还能干活,却不能参加集体生产,完全靠儿子养活,生活琐事上常有争吵,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导致分家。实行“包产到户”后,如果不合户,在儿子,媳妇独立生活的家庭中,夫妻俩既有在外面工作又要回家种口粮田,根本忙不过来。……合户以后……既解决了口粮问题同时老人还可以帮助养蚕,搞家庭副业和做家务劳动,大家都实惠。”

——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1985年)

(1) 根据材料—,指出秦国和唐代在分家问题上的不同政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政策制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王氏家族分家呈现的特点。指出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并从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其积极影响。(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