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卷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17 4:26: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7-2018 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评(期中)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 8:00——10:00)

本试卷为闭卷答题,答题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题号 得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童庆炳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问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 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问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 讲故事人的时间,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 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 “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 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 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 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 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 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 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 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 甚至不幸沉没。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 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 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 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总分

A.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序更能为大家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

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分析,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1.C(A.讲故事人不能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十间。B《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 述故事的”错,这些作品中也有倒叙、插叙。D.“排斥倒叙”无中生有) 2.A“具体阐释了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错,文章具体释子《左传》叙事艺术的形成原因)( 3.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只能说明季节变化对人的心理有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2.阅读散文,完成(4)~(6)题。(14 分) 忆白石老人 艾青

1949 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 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

老人一生都很勤奋,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他已画了半个多世纪了,技巧精练,而他又是个爱创新的人,画 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特别强,能准确地捕 捉形象。他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我看見他画的飞蛾,伏在地上,满身白粉,头上有两瓣触 须;他画的蜜蜂,翅膀好像有嗡嗡的声音;画知了、蜻蜒的翅膀像薄纱一样;他画的蚱蜢,大红大绿,很像后期印象派的 油画。

他画鸡冠花,也画壮丹,但他和人家的画法不一样,大红花,笔触很粗,叶子用黑墨只几点;他画丝瓜、窝瓜;特别 爱画萌芦;他爱画残荷,看看很乱,但很有气势。

他也画山水,没有见他画重峦叠嶂。多是平日容易见到的。他一张山水画上题:“子用自家笔墨写山水,然人皆 以余为糊涂,吾亦以为然。白石山翁并题”。印章“白石山翁”。

后在画的空白处写“此幅无年月,是予二十年前所作者,今再题。八十八白石”,印章“齐大”。

事实是他不愿画人家画过的。

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为是假的,我要

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我说:“这画是我从上买的,他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 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

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了一首诗:“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 似苔。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一日,大风雨雷 电,虫尽灭绝。丁巳以来,借山馆后之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