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王广谦主编第二版)期末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13: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央银行学》复习纲要

中央银行: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改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 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为履行职责而从事的管理类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需要,根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货币发行:有两重涵义:一是只货币从中央银行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财政发行: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保证准备制度:指货币发行要以政府公债、短期国库券、短期商业票据等国家信用作为发行准备。 发行基金: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并由总行统一掌握。 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国际储备:构成国际储备的主要是黄金、外汇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 主权风险:因国家间关系恶化或对方国发生政治经济混乱而冻结我方资产,或使我方资产难以调回。

结算:一般是指为实现商品交易、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因为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是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具体体现。

清算:需要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和接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

支付系统: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持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级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

跨国支付清算: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并借助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和实现资金跨国转移的行为。 独立国库制:指国家特设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职能机构,专门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工作。 委托国库制: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督。

金融统计:是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活动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为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及政策建议的过程。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可选择的重要指标。也被称为“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由准备金R和流通中的现金C组成,即B=C+R,二者均是货币创造的基础。

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迈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一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逆回购:逆回购为国债一级交易商作为债券买方的回购 资本充足性:指监管当局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除最低资本要求外,一般还要求银行自由资本与资产总额、自由资本与存款总额、自由资本与负债总额以及自有资本与风险投资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以下几个是需要了解的

货币政策时滞:从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常被称之为“货币正政策的作用时滞”

内部时滞: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操作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时间。 认识时滞: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决策时滞:指制定决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信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外部时滞:是指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滞,即从新政策制定到它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操作时滞: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它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市场时滞: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大题

1.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1.关于信用货币发行问题 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3.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4.关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 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

2.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

从垄断货币发行权看,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从统一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交换和清算一级为普通银行提供支付保证即充当最后贷款人看,它是“银行的银行”;

从保障银行和金融业稳健运行、旅行金融监督管理职能和为政府服务等方面看,它是“政府的银行”。 总之,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看,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3.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和特点?(有可能考选择)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权利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 两级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是统一的,央行是金融决策机构,地方级中央银行要接受中央级中央银行的监督和指导;

一般与联邦制的国家体制相适应。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由一家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 与中央银行初级发展阶段和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 3.准中央银行制度

国家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通常与国家或地区较小而同时又有一家或几家银行在本国以致处于垄断地位有关。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驶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 4如何看待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 从经济体系运转看,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

供保障。

② 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③ 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中央银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 5.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的焦点是中央银行对政府应该保持多大的独立性。虽然政府和中央银行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实现目标的措施选择上往往有不同的考虑。在经济金融出现困难甚至是危机时,政府较多的考虑的是就业保障等社会问题,而央行较多的考虑稳定、秩序等经济问题。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时,政府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应更多的按照政府的安排行事才能实现目标,而中央银行则认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才是实现政府最终目标的有效保证。因此,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即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选择问题 6.试分析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原则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差异的原因。

(1)中央银行业务活动最基本的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因为中央银行的全部业务活动都是为其履行职责服务的,是其行使特定职权的必要手段。 (2)中央银行一般奉行非营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四个原则。 7.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有何不同?

中央银行融机构,其性质和职能决定其存款业务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 (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 (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

(4)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

8.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

(1)垄断发行原则。坚持垄断发行的原则是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与中央银行,这样才能统一国内的通货形式,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的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同时,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还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得到发行钞票的经济利益。

(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即指货币发行又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在现代不兑现纸币制度下,纸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