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黄伯荣 - 廖序东 - 课后习题答案 - 上下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9:19: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应将问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句不是疑问句。

⑧一个时期,诗人对于季节:春夏秋冬的自然描写特别多。

应将冒号改为破折号,这儿“春夏秋冬”是对“季节”的注释说明。

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字,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话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了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在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要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义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的“种”同“希望”拈用到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用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和文章的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的效果是离不开句式的选择和调整的。

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语言三要素的功用。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也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辨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一、 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词语的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入手。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基础。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达意,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 二、 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① 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者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⑻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aoyao四声)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② 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鼠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③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无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比较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 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① 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 三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 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例② 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人的有限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①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 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 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 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太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谩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包括了下文的许多描写。“万紫千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日,谩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仰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生动,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更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②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永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首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部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分自然,“深潭”、“小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第三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无水不成景之意。接下来的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肉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时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

一、 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

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

二、 从《白杨礼赞》中选出适当的例子谈谈句式选择的作用。

《白杨礼赞》中有短句、有长句;有整句,有散句;有陈述句,有反问句;有的句子有比较长的插入语。各种句式都有它的表达作用。以反问句为例,文中第七自然段连用4个反问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他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向着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4个用“难道”的排比句,语气激昂,极有气势和力量,启人深思,激人奋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几句结构基本上相同,只是宾语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热情地赞颂白杨树,赞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赞颂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写得有变化,有层次。

四、 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常见的句式爱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①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②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 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的重点是“人民”。

例② 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三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五、 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A、 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原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因同位语列举全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原句明显突出,读起来更觉顺畅。

B、 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赶紧,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的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水脚。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它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

三个单句的谓语都有“告诉”,句群的中心意思比较明确:通过一再告诉,强调了要提醒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人们对将军的关照和热爱。如此表达,既可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理。

改句把有三个单句的句群改成一个有双宾语的长单句,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把“告诉”的三个内容都集中在远宾语成分上,表达效果不如单句清楚。字数少了,句式化简了,但结构上拖沓,表意不如原句突出。

三、 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面句子是那种类型?他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① 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同意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 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顽固派所宣扬的“统一论”的阴谋实质。

② 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歌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分句都是结构想色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书法了赞颂党的真挚感情。

③ 他生得身材高大,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武的俊气。

这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④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这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