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定点突破 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33: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定点突破 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①尺度具有相对性。②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③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地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④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⑤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本段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案:本段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①/②③④/⑤。第①句开宗明义,提出观点:“尺度具有相对性”;第②~④句讲道理、摆事实论证观点;第⑤句得出结论:尺度不同,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阻碍人们的交流。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①近年来,由于文学面临产量繁多而质量平庸的困境,常见报刊上有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缺什么”的议论。②鉴往察今,不妨说:当今的文学,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剧本、评论,等等,比较普遍欠缺的,还是内在的含金量。③有些作品写人性,偏执于对恶与丑的淋漓展示,而疏离于对善与美的深入发掘,实际是对人性本质的误读和扭曲。④写帝王,孜孜于表现皇恩浩荡,帝制威武,歌颂有余而批判乏力,实际是张扬皇权崇拜,传播封建意识。⑤有些作品大搞所谓“欲望化写作”。⑥写人叙事,言情状物,多见低俗、庸俗、恶俗之腐气,少有崇高、圣洁、纯真之芳香。⑦一些“都市文学”,沉溺于追逐风月,揣摩利害,仿佛城市生活就是花天酒地,声色犬马。⑧有些作品文辞欠推敲,遣词结句、表意行文多铺陈而少凝练,喜稀释而畏浓缩。⑨烦词冗语过多,一句之内,徒增数倍之字,何来厚重、美感、含金量?⑩还有些作品,如当今的一些新诗,只管分行排列,不顾配调安腔,读不爽口,听不悦耳,完全缺少铿锵的音韵,故不易流传。我国的经典小说名著,既长文采,亦重音韵,情节紧要处,起承转合时,常证以诗词,佐以曲赋,为的是壮声色,增情趣,广韵味。这一特点,在当今的小说中已很 鲜见。

(节选自《作品“含金量”随想》)

上面这段文字有十二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B 第①②句引出话题,提出观点:“当今的文学,普遍欠缺的,还是内在的含金量。”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上述观点:第③④句为一层,围绕作品的主题表现阐述;第⑤⑥⑦句为一层,围绕作品的内容表现阐释;第⑧⑨⑩为一层,围绕作品的文辞音韵感阐述。这三层为并列关系。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①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②主要表现为:现今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角逐。③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像竞争非但

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④这种教育体系所带来的升学压力、就学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都非常大。⑤过于功利化、工具化之后,教育必然要丢失掉很多东西,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⑥比如,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学历与学问脱节,目前,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需求旺盛,动力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原因不言自明。

(节选自《教育不能太“功利”》)

这段文字围绕第①句展开了哪几个方面的论述?试进行分析 归纳。 答案:这段文字先提出“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这一观点。然后,依次阐述了三个弊端:一是升学竞争日趋激烈,二是压力日益沉重,三是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节选自2014·江苏卷《乾坤草亭》)

请简要分析上面文段的论述层次。 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请简要分析上面文段的论述层次。

2

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中西方大学的校训,尽管在内容上大致都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但是也还是有一些本质差异。西方历史名校的校训思想内容大都来源于基督宗教的经典《圣经》,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一部分出自古希腊罗马先贤、诗人的话语或诗句,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中国的大学校训,在民国时期,一般来自《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和史书。同样在讲“为人”,西方的大学非常强调博爱、自由、服务,如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为“愿自由之风永远吹拂”,中国的大学主要强调诚朴勇爱等道德修养。同样在讲“为学”,西方的大学强调在上帝的灵光中去探索真理,牛津大学的校训为“上帝乃知识之神”,中国的大学则强调勤笃、敬业等儒学传统。

上面文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举例论证(中西方大学的举例)和对比论证(中西方大学之间的对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