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二附中关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北师大二附中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4:12: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北京师大二附中关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北京师大二附中 相红英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为指导,着眼于国家、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二附中“人文”、“自主”的办学特色,通过有效整合国内外和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才华卓越的旨在追求更高学术成就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二、实施目标

1.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在人文、自主的学校特色基础上,营造积极主动的创新型的学习环境。

三、培养对象

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能力较强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主要包括我校科技俱乐部学生(含“北京市后备人才项目学员”、“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员”、“北京翱翔计划项目学员”)和我校“项目研究”实验班学生。

四、培养方案

1、构建个性化的课程培养方案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我校的“6+1+1”课程方案,在完成国家和北京市的必修、必选课程,为学生打好全面而坚实的基础上,以“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为依托,开发个性化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开发“项目研究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项目研究课程”方案以我校的“6+1+1”课程安排体系为基础,对国家课程中的人文与社会、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基于项目的学习”为教学模式,在“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和“综

1

合实践类校本课程”中开设“基于项目的学习”为教学模式的“项目研究课程”。(具体内容见附录1)

(2)学科特选课程

开设以拓宽和加深学科知识、理论、发展前沿为内容的学科特选课程,为学生打下宽实而深厚的基础。(具体内容见附表2)

2、探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1)建立“双导师制”保证项目研究有效性

依托北京市科技教育资源,选拔校内科技骨干教师,对项目研究实行高校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指导。(具体内容见附表3) (2)建立“导师团”指导生涯规划

以我校导师制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建立导师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具体内容见附表4)

3、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1)结合具体学科的某种具体能力制订一系列要求,通过达到这些教学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教师的灵活性提问和布置作业,教师掌握和运用一些创造性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创造创新的氛围。

五、实施策略

1、营造积极主动的创新型学习环境。

营造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包括认识和内化创造力,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学校支持型、创造性校园气氛;开展创造力教学活动,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

2、打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习型、研究性的教师团队。

2

3、整合国内外、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六、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7月) 主要工作:总结、调研、制定方案

2、实验探索阶段(2011年7月——2013年7月) 主要工作:实施、调整方案

3、总结归纳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

主要工作:总结、反思,完成研究报告,形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由曹保义校长担任组长,校长助理相红英老师为项目负责人,由教学处和相关教研组长参加,团结协作,分工落实,通过“工作与科研”相结合方式推动课题研究。

建立学生专业发展指导的导师团以及监督、反馈、调控的管理机制,由德育副校长申敬红任导师团团长。 2、专业支持

聘请专家、教授作为实施方案的顾问。

(1)成立课程专家组,聘请专家学者,为课程设计和实施进行具体指导。 (2)成立项目专家组,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名牌高校专家学者组成项目专家组,对项目的提出和实施做具体指导。 3、资源保障

我校已经于200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科技教育基地,与北京师范大学7个学院的专家教授建立了学生科研课题的双导师指导制度。2002年我校成为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成员。2008年我校成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会员。2009年我校成为北京市翱翔计划数学领域基地校,至今已有百余名学生完成了在高校教师指导下的科研课题,具有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