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考核知识点(定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13:43: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识记)新生儿记忆发展的特点P123 二、(识记)儿童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P123

三、(识记)儿童出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P123~124 四、(识记)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P124~126 五、(识记)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概念P126~132

根据幼儿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相反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 六、(识记)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概念P132~134

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一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七、(识记)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概念P134~136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在儿童语言发展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随着语言的发展,语词记忆也逐渐发展。

八、(识记)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P126~138

3—6岁儿童记忆发展有四大特点:

1.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九、(领会)3~6岁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P126~132 十、(领会)3~6岁幼儿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P132~134 十一、(领会)3~6岁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发展特点的表现P134~136 十二、(领会)3~6岁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的发展P136~138

第四节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识记)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P139~141

保持就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在保持阶段,头脑中存储的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的变化。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遗忘。质的变化是由于每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因而回忆出来的内容会发生多种形式的变化。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是先快后慢。 二、(应用)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记忆保持和遗忘规律的应用P141~144

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过的东西要及时的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如,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时眼耳手脑并用等等,以提高复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复习的效果。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测量的记忆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我们应当以记忆恢复的规律来正确看待学前儿童的记忆,并利用这一记忆规律来组织孩子的学习、游戏等活动,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9

4.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在同一时间内不要求孩子学习、识记的内容太多,否则,产生干扰,加重孩子的负担。要求孩子记牢的材料或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巩固。

5.排除疲劳的干扰。学习或识记活动的安排,要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以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轮流工作,轮流休息,以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 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识记)想象的概念P145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征。 二、(识记)无意想象P145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三、(识记)有意想象P145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四、(识记)再造想象P145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五、(识记)创造想象P145

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创造出的形象都是新的。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六、(识记)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P147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 七、(领会)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P149~150 八、(领会)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P150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识记)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P151 二、(识记)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P151~152 三、(识记)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P152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像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识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P153~154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体不稳定。

10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形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总之,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二、(识记)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P154~156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比较明显的表现,这表现在: 1.活动中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2.想象主题逐渐稳定。

3.为了实现主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时,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一、(领会)再造想象在学前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P157~158 二、(领会)学前儿童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P159 三、(识记)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P159

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能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独立性。 2.新颖性。

四、(识记)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特点

学前儿童创造想象有下列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不是创造。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略有改造。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在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 五、(补充)幼儿想象的夸张性P162~164 1.幼儿想想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象与真实。 2.幼儿想想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3)想想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识记)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P164~167 二、(识记)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P167~168

这一时期儿童的想象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其主要表现是: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11

三、(识记)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P168~170

4~5岁儿童的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 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识记)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P170~171

5~6岁的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 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 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识记)思维的概念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二是间接性。 二、(识记)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认识活动发展的意义。P172~174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认识活动发展有如下意义: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其它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识记)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P174

二、(领会)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P174~175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儿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能

力,是逐渐发生发展的。儿童概括能力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 2.动作的概括。

3.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出现了词语的概括。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识记)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P176~177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对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特点是: (1)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 (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