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传导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0:01: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神经传导束

名称 皮质脊髓侧束 锥体束 下行传导束通椎体路 体系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前外侧束 额桥束 起点 中央前回上部 中央前回中部 中央前回 额叶皮质 桥脑 脑干 网状结构换元 红核一换元交叉 上丘 脑干 延髓 延髓 脑干 —— 视交叉 脑干 脑干 脑干 脊髓 脊髓 脊髓 脊髓 脊髓 脊髓 脊髓 脊髓 脊髓 脑干 交叉点 延髓底部(75%-90%) 脊髓前索(15%) 不交叉 终点 脊髓前角 对侧颈胸髓前角 同侧前角 桥脑核 脑干运动陔 脊髓前角 脊髓前角 上丘 动眼,外展滑车神经核付神经核,颈髓前角细胞 颈胸脊髓前角 颈胸脊髓前角 脑干植物神经核 嗅球 枕叶,楔叶,舌回 颞叶 颞叶 三叉神经感觉核 丘脑 丘脑 橄榄核 顶盖 小脑 小脑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神经核 丘脑 颞叶 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 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 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 调节共济运动 颅神经运动 易化或抑制,下行反射 增强大脑皮层和小脑对脊髓的控制 参与视觉方向调整 协调视、听觉、头、眼、颈与躯干方向 协调小脑与脊髓的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颈部运动 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 嗅觉传导 视觉传导 听觉传导 平衡功能 面部痛觉 浅感觉(痛温触觉)传导和快相觉 粗触觉和压克冲动 肌张力反馈通路 视觉姿势反馈通路 肌张力平衡共济反馈通路 肌张力平衡共济反馈通路 脑干脊髓的反馈通路 传导平衡,反馈 深感觉通路 协调听觉反射 功能 皮质脑干束(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皮质-网状-脊髓束-运动有关皮层 脑桥-网状-脊髓束-延髓-网状-脊髓束 皮质-红核-脊髓束 中央前回 皮质-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外侧束 前庭-脊髓内侧束 橄榄-脊髓束 额、顶、枕、颞皮质 视听中枢皮质 前庭外侧核 前庭内侧核 下橄榄核 下视丘 鼻粘膜嗅觉细胞 视网膜圆锥干细胞 柯蒂氏体内 毛细胞 面部皮肤 皮肤痛觉感受(克劳斯终球,鲁非尼小体) 触觉小体,环层小体 脊髓前索 脊髓侧索 脊髓侧索前部 脊髓侧索后部 脊髓侧索中部 脊髓 脊髓后索 听神经 植物背侧纵束 神经 嗅觉传导束 颅神经 上行传导束通椎体路 神经 视觉传导束 听觉传导束 前庭神经传导束 三叉神经传导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橄榄束 脊髓顶盖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网状束 脊髓前庭束 内侧丘系 外侧丘系 常见脑干综合征

名称 中文名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征) 中脑背侧综合征(中脑红中脑 核黑质综合征) 中脑顶盖综合征(四叠体综合征) 脑桥外侧综合征 脑桥内侧综合征 脑桥被盖综合征 延髓前部综合征(橄榄核前综合征) 延髓后部综延髓 合征(橄榄后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英文名 Weber’s综合征(韦伯尔) 红核受损Clande’s综合征(克劳德) 黑质受损Benedikt’s综合征(贝乃狄克特) Parinand’s综合征(帕里那德) Millard-Gubler’s综合征(密拉德-古贝勒) Foville’s综合征(福威尔) Raynond-Cesten’s综合征(雷蒙德-舍斯特) Dejerine’s综合征(德介瑞恩) Tapia’s综合征(泰匹) 损害部位 病因(血管) 交叉 同侧 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 肢体上元瘫,中枢性面、舌下神经瘫 肢体共济失调 肢体、震颤麻痹 简称 一同三对 大脑腹侧大脑脚(动大脑后动脉、同侧动脉神经、对侧眼神经、皮质脊髓束,小脑上动脉、肢体锥体束,面、舌皮质核束) 脑疝 下神经交叉 中脑背侧(红核网状束) 中脑背侧(黑质网状束) 旁正中动脉 同侧动脉神经与红核网状束交叉 同侧动脉神经与黑质网状束交叉 动眼神经麻痹 一同一对 短旋动脉 动眼神经麻痹 一同一对 顶盖(上、下丘) 炎症、肿瘤、血管 桥脑短旋动脉 脑桥旁正中动脉 小脑上动脉分支 延髓旁正中动脉 延髓短长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同侧面神经与对侧肢体、锥体束征交叉 同侧外展神经与对侧肢体、锥体束征交叉 上、下、辐奏三麻痹 桥脑基底外侧部(面神经锥体束) 脑桥基底内侧部(外展神经、与锥体束) 脑桥被盖部(三叉神经脊丘束内侧丘系) 延髓前部(舌下神经、内侧血管、锥体束) 延髓后部(舌咽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脊丘束) 面神经麻痹 肢体上元瘫痪 一同一对 桥脑 外展神经麻痹 肢体上元瘫 一同一对 肢体痛觉减同侧三叉神经与对侧三叉神经麻痹(面部痛觉消失) 退,深感觉减脊丘束内侧丘系交叉 退 同侧舌下神经与内侧血管锥体束交叉 同侧舌咽迷走、舌下神经与对侧脊丘束交叉 同侧三叉神经、舌咽迷走神经与对侧脊丘束交叉 舌下神经麻痹 肢体深感觉减退和肢体上元性瘫痪 肢体痛觉减退 肢体痛觉减退 一同二对 一同二对 舌咽迷走神经、舌下神经麻痹 ①三叉神经受损面部痛觉减退②绳状体受损共济失调③舌咽迷走受损软腭麻痹④Horner氏征⑤前庭核受损、眼球震颤 三同一对 延髓背外侧部①三叉Wallenberg’s综神经②绳状体③前庭合征(瓦伦贝格) 核④交感神经纤维⑤舌咽迷走神经 五同一对

小脑的解剖与定位

名称 形态脑 解剖脑 功能脑 小脑核 小脑脚 1.前庭小脑核束2.橄榄小脑核传入 束3.脊髓小脑后束4.网状小脑束 传出 1.小脑前庭束2.顶核延髓束 中间核 脊髓小脑 (球核,栓状核) 小脑上脚 (结合臂) 传入 1.脊髓小脑前束2.顶盖小脑束 1.顶核前庭束2.顶核网状束3.传出 小脑红核束 1.皮层脑桥小脑束2.橄榄小脑传入 束3.皮层弓状小脑束 1.齿状核-红核-丘脑-皮质传出 束2.齿状核-红核-网状束 调节肌张力 古小脑 小脑底部 绒球小结叶 前庭脑 顶核 小脑下脚 (绳状体) 维持平衡 旧小脑 小脑中线 小脑蚓部 新小脑 小脑两侧 小脑半球 皮层小脑 齿状核 小脑中脚 (桥臂) 协调共济 注:小脑重150g,皮层面积1000cm2,皮层分三层:①分子层②沟细胞层(节细胞层)③颗粒细胞层。

2.小脑受损体征在同侧,是由传导纤维的两次交叉:①小脑核发出纤维到对侧红核交叉为weynokink(魏奈金克氏交叉)。②红核到对侧脊髓束交叉为forel(福如尔式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