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立足中段,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8:45: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立足中段,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式

一、整套教材的读写训练要求:

全套教材分低、中、高三个阶段设计安排,科学合理,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三次循环,突出了“有序性”。低年级为第一阶段,以字、词、句训练为主线,加强以词和句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初步基础。中年级为第二阶段,继续进行词、句训练,重点进行段的训练。阅读方面,加强对段的理解;作文方面,加强片段练习,并注意体现由段向篇的训练过渡。高年级继续进行词、句、段的训练,着重篇的训练。阅读方面,侧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理解层次的训练;作文方面,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

二、中段教材读写训练特点:

中年级以训练项目为核心,体现训练过程,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教材从第五册起设读、写训练项目,分别是“怎样理解词句”、“用词要准确”、“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这些项日和低年级读写训练衔接,放缓了坡度,又为以后安排的以段的训练为重点的读写训练作了准备,克服了中年级训练无序,要求过高过急的弊病。整个中年级,读写以段的训练为重点,注意向篇的训练过渡,体现了中年级训练的阶段性。全套教科书设计了40个读写训练项目,中年级每册4个。训练项目依照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则进行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教材设计的“有序性”,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读写能力。

三、立足中段,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式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在写作上都独具特色。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

第 1 页 / 共 7 页

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知道是怎么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中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为了搞好这个“过渡”,因此本学期我们几位老师决定好好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学习构段方式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构段方式大致有下列五种形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方位式。根据这些段落结构形式,在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举一反三,训练学生的构段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1、并列段。即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课文中这种段式较多。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分别写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晨雾、阳光和野花。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小兴安岭夏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全段共几句话,每句写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段话主要写什么。教后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秋天的梧桐树、宝塔松,花坛中的美人蕉、月季花。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即抓住植物的干、枝、叶和花的形状、颜色观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秋天高大粗壮的梧桐树上那巴掌般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有的一半黄一半绿,树枝上挂着的小绒球由绿变黄了;宝塔松仍然碧绿碧绿的;美人蕉火红火红的,在浓碧的、又宽又长的绿叶衬托下十分鲜艳;月季花有粉红的,有深红的,也有淡红的,有的花刚开,从羽毛形状的红绿色的叶子里张开了笑脸,有的花快谢了,花朵搭下来,像做错事的

第 2 页 / 共 7 页

小姑娘低下了头,还有圆鼓鼓的花骨朵,被几片花萼紧紧包着,里面是红色的花柱。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才能转为准确的表达。这时可以让学生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2、总分段。即由总叙和分叙的句子组成的段。这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课文中常见的段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总起句,再说说课文*************三句是怎样具体分述的。课后指导学生观察花坛中的菊花,重点指导观察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要求学生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写出来。

3、因果段。即由表明原因和结果的句子组成的段。如《蝙蝠和雷达》第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首句用“怎么能”提出问题(即结果),第二句用“原来”进行解说。这种段课文中也常见,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二自然段,《五彩池》中的第四自然段都是因果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读懂段句后,指导学生观察班上同学迟到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一段班上同学因病(或因事)上学迟到的情景及原因的片断。

4、方位段。即按一定的方位或地点的变换顺序写的段落。如《颐和园》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讲来到万寿山脚下,第二、三句介绍半山腰上的佛香阁,第四句介绍佛香阁下面的排云殿。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表明空间方位的词,读懂句段的意思,然后拓展还有什么方位词,再指导学生按教室前方,教室正中,教室两旁,教室后面的空间方位顺序说一说自己的教室。然后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教室》为题写一段话。课后让学生按课文中学到的写作顺序观察自己的卧室或客厅,以《我的卧室》或

第 3 页 /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