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6 7:4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各位同学:以下是《传播学概论》部分复习提纲,试题还会有选择题,请参考课堂笔记。祝大家复习顺利,考试通过! 名词解释

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大于少数人的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的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传播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环境监测功能

指在一定程度上,传播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是人们进行决策和付之行动的依据。 “电视人”

“电视人”的概念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注重感觉,行为方式往往是“跟着感觉走”,性

格上表现为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编码和解码

编码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化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解码则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冷媒介”与“热媒介”

这是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分类法。热媒介指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楚,或清晰度高,因而受传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照片等;冷媒介指传递的信息不完整或模糊,或清晰度低,因而受传者的参与度也必须相对提高的媒介,比如漫画等。 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的概念是库利在其著作《社会组织》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的,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个“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强调的是自我意识形成的社会因素。 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简答题

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命题.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即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强大,而更多的不同意见转向“沉默”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举例说明“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大众传播的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举例:伊里调查。(简述内容)或举其他例子。 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产生于大众传媒想企业经营形态转变的过程中。此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学角度看,此概念是不完善的。第一,把复杂的传播关系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第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第三,容易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放在次要位置;第四,忽视了受众也是传播主体的地位。

简述知识沟假说

知识沟假说于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其内容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简述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主要是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