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9:44: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从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诗意的裁判”

? 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的内涵

? 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

? 高尚的品格 ? 功利的取向

? 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 诚挚的情态 ? 艺术的呈示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 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 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

? 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 第三节 形式创造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

文学的精神价值的理想: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文体升华三者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两个实体,活在一起,如钱谷融所言两种相反的观念和理论 重内容轻形式

? 传统文论:“文以载道”,“言之有物” ? 西欧古典文论:“再现”说,“表现”说 形式主义

? 俄国形式主义

? 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 ? 英美“新批评”派 小结: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 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 ? 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

形式创造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①内容形式化

作品: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如黑格尔所说

? 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 ? 形式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如别林斯基所说 ? 内容的形式化以审美价值追求为催化剂, ②形式内容化

形式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

? 文学创造之初,形式创造已经开始。匈牙利现代艺术理论家巴拉兹曾说 ? 形式的生成作用使内容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小结 形式创造

? 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

? 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

艺术形式

? 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 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 ? 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 ? 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三、形式美问题

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 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批评家克莱夫2贝尔提出 “有意味的形式”,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第四编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1、现实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representation),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镜子说”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 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2、理想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 3、象征形文学

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暗示(suggestion),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朦胧(ambiguity),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主观变形的寓意性形象。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 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 一部作品往往兼具几种类型特征 ;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学潮流 ?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1、诗

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分为抒情诗

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它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和韵律性。 2、小说

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可分为:长篇、中篇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其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3、剧本

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还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其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4、 散文与报告文学

广义的散文是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主要特征是: 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1、中外有关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的传统: 《周易2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

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黑格尔:分为“外在形状”,和“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英加登: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 ①文学言语层面

内指性,即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阻拒性话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②文学形象层面

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 历史内容层 ; 哲学意味层 ; 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 文学典型

1、典型(Tupos/type),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 17世纪以前:类型说 ? 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

?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的那些个别标志”。 特征的内涵: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总之,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已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A、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B、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 第三节 意境

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一、意境的形成和界定 1、形成:

早在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中已出现,王昌龄的《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一词。“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皎然提出了“文外之旨”、“取境”之说,全面发展了意境说。中唐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2、界定(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一个空间,即“境”,分为实境与虚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分为:景中藏情 情中见景 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

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刘义庆、谢赫:气韵 刘勰、钟嵘 :滋味 司空图 :韵味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意境的分类:

①刘熙载“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②王国维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第四节 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以及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归朔到《周易2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象的古义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王充的《论衡2乱龙》里面。另外,古代象征艺术也可见观念意象的应

用。清代叶燮提出:“至理”、“至事”的概念。朱光潜根据康德的观念,翻译出“审美意象”这一词,并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章学诚:《文史通义》 “《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 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从 “客观对应物” 到“人心营构之象” 5、求解性与多义性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四、审美意象的定义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来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 1、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传统: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形成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当代叙事学: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

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譬如《旧约》

是希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四、叙事的构成

?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 第二节、叙述内容

1、叙述的基本成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