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5 22:26: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 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作定量评估 ? 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 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性,在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消费者

?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直接服务于现行体制与社会结构;直接批判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声称远离现行政治制度的“非意识形态化” (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 。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一)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区别

文学欣赏和文学鉴赏明显有一种仪式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而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则充分反映了文学阅读活动中的现实复杂性,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二)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区别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学范围内的活动。

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含未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其三,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在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二)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

? 认识社会现实 ? 认识人类自我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 (二)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的诸方面 ? 民俗学价值

? 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 ? 宗教价值 ? 哲学价值

四、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交流活动 ? 文学交流的自由性

? 文学交流的想像性、符号性与情感性 (二)文学接受的交流活动表现诸方面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 一、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 文体期待 ? 形象期待 ? 意蕴期待

(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

?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个人性期待视野;集体性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审美动机、 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个人境遇;主体身体状况;自然环境因素。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虚 静 庄子:“心斋坐忘”

? 刘勰《文心雕龙2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 杜甫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伊瑟尔(Wolfgang Iser)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 (二)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 (三)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 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 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 ? 真前见、时间距离

? 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 ? 效果历史 (二)兴 味

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 (三)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白鲸》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如历朝的文字狱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 顺向相应;逆向受挫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感受到“余音绕梁”的延留魅力。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一部分

? 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的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批评虽然着手于文学作品的解析,但却必须着眼于它的意识形态归属,以求确立某种批评者所遵奉和维护的那种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或权威性。这在文学思潮、运动和文学论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从实质上讲,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它通过批评话语对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平,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中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应该“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标准:高度的真实性; 进步的倾向性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 艺术标准: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多样形态)

? 传统批评模式出现在20世纪之前,包括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 现代批评模式出现在20世纪后,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现代:欧文2白璧德和保尔2摩尔《伦理学原理》 (二)社会历史批评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是产生较早、影响较的的一种批评形态。 孟子:“知人论世”说。

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里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从这方面看来,一首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家和他们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因而一个作家应该去“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 (三)审美批评

也是古已有之,但在中国魏晋以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才独立于社会批评。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在真善美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审美批评往往联系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美感程度的强弱和久暂就品评其高下得失,具有赏析式评价的性质。 ? 中国赏鉴式的“品”、“悟”,追求“滋味”、“妙悟”、“空灵”、“神韵” ? 西方各审美批评流派的众说纷纭

? 中西审美批评模式的共同特点:情感性评价,着眼于作品以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的表现和引起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具有超功利性;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四)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它立足于从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中进而找出作者创作的心理机制、意识和无意识,再转而对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技巧、语言符号作出解释。

约翰2马勒:《心理学和文学》:“它们都主张对真实内容进行分析。这种真实内容往往隐藏在本文的后面,因而心理学家并非只从表面上去看本文,而是要看透它。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只是一组符号,如果阅读正确的话,

它可以显示出第二组符号;而第二组符号可以依次展示出控制文学‘制造‘的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着重从艺术作品的分析中论证作家的潜意识、本能欲望如何成为创作动机,并就文学的效果和特点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心理学解释。

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心理结构

文学创作是本能冲动 “升华”的结果; ★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心理学:

着重于艺术或文学作品的整体完形结构的评价,其理论依据是图形和背景、邻近原则、类似原则、良好完形原则和闭合原则等原则;他们认为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决定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分析作品必须深入到作品的整体完形结构中 。 (五)语言学批评 语言批评从总体上说,是诸多批评流派文学批评中涉及文学语言的分析的一种概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意义只需要从文本去寻求而无需借助于外部因素加以说明。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构成形象的、形成结构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而探求作品的意图必须通过对本文的语言分析。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罗曼2雅各布森;英美新批评:艾略特、理查兹、燕卜荪、兰塞姆;法国结构主义:罗兰2巴特、列维-斯特劳斯,三派从广义上讲都可以叫做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实质上都是主要运用语言学来研究和批评文学,关心的是语言结构及其结构中的能指性、转换性、象征性。如理查兹“语义分析学”。 语境: “语言学转向”(lingustic turn)、索绪尔

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生前很少文章发表,死后,他的学生和同事整理课堂笔记,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对所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主要概念: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共时性与历时性 中国:批评集中地表现为讲究语言表现的张力:“意在言外”、“得象忘言”。 (六)文化批评

?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文化研究 ? 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 ? 霍加特《文化的用途》 威廉姆斯《文化与社会》

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2前言》文化研究与传统文学研究的对比 :1.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历史经典不同,文化研究注重研究当代文化;2.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精英文化不同,文化研究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3.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主流文化不同,文化研究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4.与传统文学研究将自身封闭在象牙塔中不同,文化研究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文化中蕴涵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如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的态度与研究方法。 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兴起

?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兴起发展,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高雅文学的式微与通俗读物、通俗视听作品等的迅速兴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文学批评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必须面对现实

?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向何处去?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

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 布局安排→力求创见

主要批评文体:论文,点评,诗论诗体,随笔,序跋,评传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