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20:20: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生态养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距离批评文本过远。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
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学界呼吁批评回到文学创作本身。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就是要回归常识,从最基本的文学要素如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价值和文学问题。当前,部分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重建批评生态,如陈晓明用8年时间完成《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此外,一些作家也拿起批评之笔,如毕飞宇以“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概括对蒲松龄《促织》的阅读体验,进而从小说背景、架构、语言、情节等方面,将小说细微精彩处一一呈现。他将原文细节不断放大并定格,帮助粗心的读者捕捉到原著的内在精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的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的。
可以说,对“远”“近”的把握与掌控,既体现文学批评者自身专业素养,也是其职业素养的直观写照:距离作家过近,难以“出乎其外”,造成把握失准;距离文学本体过远,不能“入乎其内”,导致文学批评基本功缺失、职业判断失焦。文学批评家要用好手中这支笔,切实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
(摘编自刘艳《文学批评的“远”和“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的“远”是指态度上葆有客观性,“近”是指方法上回到作品本身。 B.套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 C.作家的批评文章虽然存在不合常规套路等弱点,但仍然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
D.文学批评如果不能把握好“远”“近”,就难以“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 ※【答案讲评】D (A.曲解文意,原文“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
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不是指文学批评的“远”是态度问题,“近”是方法问题。B.强加因果。C.原文是“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往往”表明不是全部,且按文章的意思,“不合常规套路”并不是弱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阐释论题,主体部分按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阐述论证。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点问题,并阐述了这两点问题的危害。
C.文章第三段阐述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旨在阐明作家的文学批评已回归文学本体。 D.文章结尾阐明文学批评家要把握好“远”和“近”,以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答案讲评】C (文章第三段阐述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不是旨在阐明作家的文学批评已回归文学本体,而是阐明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的可行性。且并非所有作家的文学批评已回归文学本体,文章只是举了一个作家作为例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论者如果距离作家适当“远”一点,下笔评论时就能褒扬得当,葆有客观性。 B.文学新作研讨会如果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就难以帮助作家修正创作实践,提高创作水平。
C.评论者只有距离文本“近”一点,才能捕捉到文本的内在精妙,重建批评生态。 D.作家积极地介入文学批评实践,能启发专事批评者通过文本细读回归文学本体。
※【答案讲评】A (“如果……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