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3:52: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参茎段组织培养研究

摘要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2,4-D、NAA、6-BA,研究不同激素水平对人参茎段诱导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培养基+2,4-D 0.1mg/L+NAA 0.1mg/L+6-BA 0.5 mg/L诱导效果最好,出芽率可达100%。不定芽在适宜培养基上能快速增殖。带腋芽茎段在培养过程中可产生丛生芽,经继代培养可大量增殖。小苗在1/2 MS培养基中容易生根,健壮小苗经驯化后移栽,成活率可达100%,建立了人参的快繁体系。

关键词 人参;幼芽;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人参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枧为珍品。但是人参自然生长缓慢,发育期长达5~7年,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对培育新品种和大量生产造成很大的困难[1-3]。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参组织培养技术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植物组培等新技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大量繁殖人参有效的组织或细胞,使人参生产摆脱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同时达到快速培育新品种的目的[4-5]。该文通过人参茎段快速诱导不定芽的方法,大量繁殖人参幼苗,以为快速获得人参无菌苗开辟新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取人参幼茎若干,经自来水冲洗5~6次,放在吸水纸上将其晾干。接着用刀片将幼茎切成1 cm的小段,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形成不定芽。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植体消毒。取人参外植体的幼茎,将处理晾干后的材料转入高压消毒的烧杯中,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5%酒精浸泡杀菌30 s,去除酒精后用无菌水漂洗3~4次,之后迅速加入0.1%升汞液浸泡杀菌8~10 min,浸泡过程中经常摇动烧杯。倒掉升汞液,用无菌水冲洗4~5次,最后用无菌水浸泡备用[6]。

1.2.2 初代培养。将消毒后的人参幼茎切成若干1 cm的小茎段,接种于诱导不定芽培养基。设定3种培养基配比关系:MS培养基+3%蔗糖+2,4-D 0.1 mg/L+NAA 0.1 mg/L+6-BA 0.5 mg/L+琼脂0.75%,pH值为5.8;MS培养基+3%蔗糖+2,4-D 0.2 mg/L+NAA 0.5 mg/L+6-BA 1.0 mg/L+琼脂0.75%,pH值为5.8;MS培养基+3%蔗糖+2,4-D 0.3 mg/L+NAA 1.0 mg/L+6-BA 2.0 mg/L+琼脂0.75%,pH值为5.8。培养温度为23~27 ℃,湿度30%,光照强度2 000 lx,光照时间为14 h/d,培养数天后观察其变化。

1.2.3 继代培养。切取诱导形成的不定芽转移至不定芽扩繁培养基,采用MS+3%蔗糖+NAA 0.5 mg/L+6-BA 1.0 mg/L+琼脂0.75%进行扩繁,15~20 d分离诱导的丛生芽,在生根培养基转接生长健壮、长势良好的人参小苗,其余的单芽再进行继代培养[7]。

1.2.4 生根培养。在生根培养基1/2MS+NAA 1.0 mg/L上培养高2~3 cm、2~3片叶的单株幼苗。培养条件:温度(25±2)℃,光照2 000 lx,光照时间12 h/d。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参茎段诱导培养

采取3种激素配比培养基对人参茎段进行诱导不定芽,结果表明:MS培养基+3%蔗糖+2,4-D 0.1 mg/L+NAA 0.1 mg/L+6-BA 0.5 mg/L+琼脂0.75%诱导效果

最佳,诱导时间最短,芽点在培养10 d后出现,15 d后长出茎段长出不定芽,一般在茎段有节点处长出芽点,每个茎段外植体可诱导出1~3个不定芽。

2.2 芽的继代增殖培养

将茎段外植体上诱导长出的单芽接种到继代增殖培养基后1周,即可见长出新的丛芽。15 d时丛生芽数平均为3个,25 d时丛生芽数平均增至5个,继代增殖周期为15~25 d。

2.3 生根培养

丛生芽继代培养后长出幼叶,将其单株转至生根培养基,培养30 d后可见根系。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对人参的组织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参叶片 (下转第59页) (上接第56页)

及人参根的培养方面,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获得人参幼芽,此途径步骤复杂,耗时长,不能短时间内获得无菌苗,而且愈伤组织出芽率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参大规模的生产。该研究省略了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过程,通过直接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出芽,培养周期短,再生频率高,而且未经脱分化的细胞直接分化成幼芽,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小程度较,能较好地保持植物的遗传稳定性。若是将其作为转化外源基因的受体植物,目的基因也能稳定遗传,受基因型的限制较小[8-12]。

4 参考文献

[1] 刘贤旺.人参组织培养研究的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5(3):51-54.

[2] 安永辉,郭昶,孙振雷,等.人参的组织培养及快繁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11656-11657.

[3] 赵俊,马林,刘翔,等.土人参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快繁体系建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24(1):103-107.

[4] 张玲,马林,李卫锋.生姜组织培养的快繁技术[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2):173-175.

[5] 陆文梁,夏小娣.人参组织与细胞培养研究的进展[J].植物学通报,1991,8(1):14-21.

[6] 许培芳.根癌农杆菌介导的ANTI-CTLA-4-HS83基因遗传转化甘薯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7] 阳立恒.新疆棉花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8.

[8] KWON S Y,JO S H,LEE O S,et al.Transgenic ginseng cell lines that produce high levels of a human lactoferrin[J].Planta Med,2003,69(11):1005-1008.

[9] 刘丹,于海鹏,盛军,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在人参细胞中的表达[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31(5):551-554.

[10] 陈历俊,姜铁民.乳铁蛋白生物学功能及基因表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6-157.

[11] 王国平,肖蓉,李春燕,等.枣茎段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1):184-188.

[12] 王建华,王义,孙国伟,等.人参组织培养的多因子正交试验研究[J].吉

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28(6):64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