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13:59: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
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
教学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 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a. 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b.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b.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总结了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杰列夫 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但未自成体系 2、发展时期——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 行为主义: 强调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实用主义: 杜威 “从做中学”
维果茨基 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3、成熟时期——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4、深化拓展时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
a. 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与教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b. 反思性,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对于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讲学习是通过知识的传递,而现在是讲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建构和获得。
c. 合作,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d. 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
(一)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P13)
1、定量研究 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基本过程: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 2、质性研究 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
(二)几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又分为教育实验和教学实验 4、教育经验总结法
一般步骤:选择研究对象、收集材料、计划与实施、经验概括、总结成果。 (三)教育行动研究★
1、特点:a. 情境性。 通过现场研究来诊断和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 b. 合作性。 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协作
c. 参与性。 各个成员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研究的实施中 d. 自我评价。 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和反思 2、过程:a. 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 b. 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协商 c. 查阅相关文献,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 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 e. 选择研究程序 f. 选择评价方法
g. 实施。实时根据反馈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 h. 资料解释
(四)设计型研究 二、研究的步骤
1、科研选题——既要考虑对事件的指导意义,又要考虑有利于理论建设。 2、形成研究问题——问题描述要明确具体,对其中的概念加以界定。
3、确定变量和选择测量技术(自我报告、直接观察、测验、教师或同班的评价) 4、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观察法、调查法) 实验性研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境的某一方面而注意其效果。(实验法)
三、研究的有效性
1、在研究之前被研究的各组是否随机平等 2、除自变量外是否所有的变量都受到了控制 3、各组的测量过程是否一致 4、研究的结果是否源于实验过程而不是对情境的好奇 5、研究设计者是否以某种方式曲解了结果 6、是否有理由肯定这个结果不是由于偶然性而产生的 7、这个特定的研究结果是否适于其他类似的情境 8、这个研究可重复吗?
第二章 学生心理(重点章)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
所有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其认知结构受到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萌芽阶段) 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
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
凭借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能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思维灵活。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四)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附: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
(1)贡献:确认儿童智力成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成长速度不一。
(2)教育参考价值: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3)缺陷:独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性行为;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