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指导书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7 2:38: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图3 东北土壤分区图

2.人文概况

2.1 民族与人口

东北是我国多民族居住区,主要居民为汉、朝鲜、满、回、蒙古、锡伯、达斡尔、鄂伦春、赫哲、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人口为10684(1997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6%。

2.2 农业

本区土地肥沃,水资源相对较充足,是我国农业重点开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近50年来,开垦的荒地约为现有耕地的30%,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生产优势,现已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农业(粮食、大豆、甜菜)基地, 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还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

本区的粮食品种结构,历史上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著称。1949年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高粱、谷子逐渐为玉米、小麦、水稻取代。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展对本区粮食总产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玉米是发展最快的作物,50—60年代只占粮食作物的20%上下,70年代后迅速增加到40%以上,分布普遍,

玉米地

12

以松辽平原最集中,已成为中国的玉米生产带。本区大部分地区受热量条件限制,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除辽宁南部可种冬小麦外,大部分地区种植春小麦。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2%。黑龙江省小麦面积与产量均占全区的90%左右,其中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黑河地区最为集中。

东北区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出口率达50%以上。1949年以后由于区内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的增加,粮豆比价的限制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出口率大为减少,但本区仍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其产量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45%左右。东北的大豆质量好,是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大豆的分布以平原为主,黑龙江的产量约占全区产量的2/3。

大豆田

大豆可与杂粮轮种,又有方便的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发展大豆专业化生产。

2.3 工业及其它产业

东北区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有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还有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等。

当前,东北区老机械工业基地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产品结构单一,装备陈旧,技术投入不足,产品滞销,行业亏损面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现在正在改造现有企业,推进技术革新,提高企业素质,努力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先进的机械装备。

轻纺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棉、麻、丝、毛、化纤等纺织都有一定基础,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近年来,各省区都开始重视本地产品结构的调整,以轻纺工业为主的消费资料生产得到迅速加强。食品工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远景。甜菜制糖厂主要分布在黑、吉二省,食糖产量约占全国的8%。乳制品占全国的37%左右。海盐生产居全国第二位。此外,以人参、鹿茸等为原料的制药业,已形成若干名优产品。建材工业也有相当规模,水泥、平板玻璃等生产能力大,东北区用于建筑材料的资源丰富。主要有高岭土、滑石、石墨、方解石、玄武岩、玻璃用沙、火山灰、建筑用大理岩,以及珍珠岩、沸岩、硅藻土、膨润土等。

2.4 交通运输

东北区铁路、公路、管道、内河航运、海运、航空等所构成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促进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铁路“瓶颈”地段较多,通过能力差,有些主要区段的运输能力达到饱和程度,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关键。

在东北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居主要地位,约有70多条,营业里程占全国的28%。 东北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公路总长已达143104km,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不同层次的辐射公路网。

海上航运和内河航运离不开港口。以大连港为中心,以及营口、丹东、锦州港的海上运输已开展。

13

2.5 对外开放与边境贸易发展

东北区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不仅海岸线曲折,陆地边境线漫长,而且具有一些良好的对外开放口岸,以及与这些口岸相连的交通线。周边有俄罗斯、蒙古、朝鲜,与韩国、日本也相距不远。从世界地线角度看,我国东北区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共同构成“东北亚经济圈”。东北区正处于这一经济圈的中部,为本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4

第三部分 实习内容

1. 地质地貌

实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观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加深理解《地貌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培养这种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要求每个同学要进行野外实地记录,领会和掌握实习内容和基本原理,绘画地貌形态、素描图和地层剖面图;对每天实习内容进行文学小结和要点理解。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撰写一份图文并貌的野外实习报告。

(1) 河流地貌: 观察河流发育的基本地貌形态,了解河流水动力的基本特征和对地貌塑造作用:着重观察山区河流的实浅滩、平原河流沙质边滩和心滩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沉积特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河道变迁、地貌发育过程、演变阶段和对区域地貌发育、流域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火山地貌: 观察火山口的基本地貌形态,识别和区分主要喷出岩的种类、结构和构造,通过对火山碎屑物的鉴别,分析并判断火山喷发的类型,掌握火山岩地区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

(3) 山地地貌: 观察山地地貌的基本地貌单元、组成和形态,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地地貌形成和改造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山地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原理。

(4) 构造地貌: 观察由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分析山地地貌、丘陵地貌和平原形成的构造前景、基本条件、相互演变关系和基本发育规律。通过对河流阶地、第四纪沉积物等观察分析,分析新构造运动对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1.1河流地貌

1.1.1江心洲、心滩——松花江、黑龙江

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全长1840公里,流域面积54万平方公里,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东北地区的大动脉。有两条支流,其一为源于白头山天池的二道白河,另一为源于大兴安岭的嫩江,两条支流在扶余县汇合称松花江,折向东北流至同江县注入黑龙江。

黑龙江在我国仅次于长江和黄河而居第三位,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界河,流经中国、俄罗斯、蒙古。黑龙江北源为石勒喀河,其上游为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北部的肯特山东麓鄂嫩河,南源额尔古纳河,其上源为源于我国大兴安岭西侧的海拉尔河。两河于漠河县西的洛古村附近会合后,始称黑龙江,全长4478公里(海拉尔河为源)干流全长2850公里,与乌苏里江会合注入后向东北方向经俄罗斯伯力的庙街附近注入鞑靼海峡。

15

心滩组成物质:主要是粉沙或细纱。

心滩的形成:本区心滩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主支流交汇处。在主支流交汇处,主支流两股水流汇集在一起,水流速度降低,搬运不了的泥沙沉积下来,逐渐导致泥沙堆积;二是在束狭河段上游的雍水区,迅速展宽的河段。由于下游河道突然变窄,河水流速变慢,在此形成雍水,泥沙不能被搬运,就沉积下来;三是弯曲河流的凸岸。

心滩的发展:心滩前端水流速度大,易受冲刷,滩尾有一低速区有利泥沙沉积,所以往往滩头侵蚀,滩尾淤涨,心滩不断下移。而在洪水期则相反,滩头会发生雍水而沉积,向上游伸展。经历多次洪水期悬移质的加积,心滩滩面超过平水面时,就转化为汊道型河漫滩,随着河漫滩的不断加积,继而演变为江心洲。江心洲上可以耕作、居住。江心洲的洲头、洲尾物质粗细不一,形态相对较稳定,但也会发生侵蚀和沉积,造成类似于心滩的移动情形。

松花江(哈尔滨地区)

描述:2001年,由于东北干旱,松花江水位低,原来潜没于水下的浅滩出露,其物质组成特征清晰。而松花江中的太阳岛是一个大型的由浅滩转化而成的江心洲,上面有人类活动,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度假区。

组成物质:因为河流流经冲积平原——松嫩平原,且距离较长,所以在此沉积的物质都比较细,但仍可分辨出下部物质相对较粗,而上部较细的特点。

黑龙江(黑河地区)

描述:大黑河岛是黑龙江上游处露出的一个江心洲,在其上游也有一个心滩式河漫滩出露。

分析:形成的江心洲(心滩)会对水流有进一步的作用,有助于新心滩的形成。因而在心滩上下游5-7倍河宽处会有连锁反应,形成新心滩。 黑龙江中的江心洲

1.1.2河漫滩——霍林河与二道白河

平原地区河流的河漫滩和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同:平原

的河道较浅,河床约束较差,河流往往来回摆动,没有固定的河道,所以形成的河漫滩宽广,一般是对称分布在河床

霍林河

两侧,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山地河流的河道一般较固定,

河道切割较深,会形成下切的多级阶地。由于谷地受基岩河岸的约束,河漫滩狭窄,宽度较小,且不对称,只限于凸岸。

霍林河是平原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东坡。

描述与分析:河漫滩发育宽广,其结构中可见层理。我们所到之处,霍林河在此已变成无尾河,已经无明显河床。由于人为水利工程,修筑公路堤埂,分割了河道,也使洪泛作用(几二道年一次的洪水泛滥能冲刷河边的盐碱地,改善其盐碱化)被阻

白河隔,河道越来越浅。

二道白河是山区河流, 发源于长白山。

描述与分析:其河漫滩发育很好,是由于此处的二道白河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