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式革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1:43: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哲学正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康德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存在,他承认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也承认普遍必然性知识(真理?)的存在.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是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因为很可能,即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得自印象的与我们认识能力(感觉印象只是作为透因)自身所供给的二者构成的.”[4](P1)

显然,?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由的经验和我们的认识能力共同构成的.他在这里说“很可能”,表明这种观点还是一种猜测.表面上,这是对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归纳和演绎方法的综合,而实际却不然,这是他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如果直观一定与对象的结构相符合,我不明白我们如何能够先验地知道关于对象结构的任何事情”,而不知道对象的结构,当然也就无法确定直观与对象的结构究竟是否相符合,所以康德又说:“但是,如果对象(?作为感觉的对象)一定要符合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我接受这种可能性并没有什么困难.”康德的整个认识论全部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可见,康德并不反对知识是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符合关系,只是把传统知识观颠倒过来,认为知识不是认识主体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了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或直观能力的结构.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即知识是对象符合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

是值的“认识论转向”。

哥白尼革命原意是指,以前大家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传统的看法,不再以地球为中心,而是以太阳为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为角度,来计算星球的运行。 在康德之前,哲学家认识世界都是从外在世界入手,而康德则发现,人类的理性有自身的局限,在认识外在世界之前,首先要对自己认识世界的工具——理性本身进行研究。也就是在去认识世界之前,首先问问,我们的认识能力如何,我们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 这种转变,被称为认识论转变,也就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