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镇化建设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3:03: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云南省城镇化建设报告

赵俊臣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近几年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工作,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砥砺奋进,城镇化建设进入提速提质新阶段。2012年末,云南省常住人口为465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31.5万人,城镇化率达39.31%,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相比低13.3个百分点,落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约10年左右。

一、发展思路及依据 (一)发展思路

2003年,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的思路。同时提出了包括现代新昆明,玉溪、曲靖、大理、蒙自区域中心城市,州市所在地和设市城市,县城,中心集镇,边境口岸城镇6个层次的全省城镇体系建设构架。 2009年8月,省发改委公布了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规划对云南省的城乡发展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构筑滇中城市群和滇西、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城镇群,做强大城市、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做优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做精县城、做活边境口岸城镇、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全省每个县(市、区)均培育1~2个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小镇。

2011年1月,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秦光荣书记强调云南城镇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必须有一个重大调整,提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思路,其目的是要推动城镇规划实现三个大的转变:一是从主要占用耕地、平地搞城镇建设,转变为向山地坡地要建设用地,实现城镇上山、工业上山;二是从“摊大饼”式建设城镇,转变为建设山地城镇、实现城市组团型发展;三是从粗放扩张向亲近自然、打造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的城镇风貌转变,让“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理念体现在现代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中。 2011年8月30日,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1]185号),明确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年9月5日,省委、省政府在大理召开了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国土资源部对这项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将云南确定为首批全国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大理市、麒麟区、红塔区、宜良县等一批试点项目进展顺利,探索出城镇上山10种类型,涌现出一批工业上山的典型。

2011年9月27日,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意见》,提出今后一段时期云南省将重点在“放宽城镇户籍、同享城乡待遇、自愿有偿转变、分类协调推进”四个方面取得突破,让进城落户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保留农村原有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集体经济资产分红等基本权益。为此,要创新政策措施,在一定时期内给予进城农民“城乡兼有”的特殊身份、盖上“城乡两床被子”,享有土地承包等五项保留,提供城镇住房等五大保障,满足农民保留退路的愿望、增强他们进城发展的资本,让他们愿进来,留得住。同时,坚持自愿有偿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转户

1

居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将选择权交给农民,坚决防止出现剥夺农民土地,使农民流离失所的现象。”

(二)发展思路的依据

1.云南省内山多地少的省情实际。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557个,面积2.51万平方公里;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375个,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云南的坝子周边荒山荒坡很多,潜力很大,且多为丘陵,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景观效果都比较优越。显然,城镇上山是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发展方式。因此,应推动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建设山地城镇,并不是到陡峭的高山上去建城市,而是改变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非要集中连片摊大饼占有良田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选择向山坡、丘陵等方向发展,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区连接起来,实现组团发展。

2.云南城镇化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情实际。从城镇数量看,建制镇和建制市分别仅占全国总数的2.89%和2.96%。从城镇规模看,大部分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常住人口仅为10至30万人,县城多为2至5万人,建制镇多为1万人以下,城镇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从城镇化质量看,发展中“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突出,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3.云南人口过度分散的省情实际。大量农民广布在近1.3万个行政村和13万个自然村,应逐步将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向宜居地集中,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于减少农民,让农民进城。 4.云南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省情实际。紧密结合各地优秀的文化传统,铸就城市的文化灵魂。充分借助云南已形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以及保存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历史建筑,努力营造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

二、主要任务与做法

(一)主要任务 1.城镇化率提升

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465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31.5万人,乡村人口2827.5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达39.31%,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力争“十二五”期间每年实现12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十二五”之后每年实现8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逐步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有条件的农民工大部分转变为城镇居民,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能够基本在城镇稳定下来并获得发展,地已用未转非人员的城镇居民身份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到2020年全省城镇新增户籍人口1000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6%左右,城镇化率达50%左右,基本实现全省城乡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合理布局。 2.空间布局合理

2

加快建设以昆明为中心,包括曲靖、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快一体化步伐,努力成为带动云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依托昆明至河内、昆明至皎漂、昆明至曼谷、昆明至密支那4条对外经济走廊,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昆明-昭通-成渝、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3条对内经济走廊和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合理布局省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推动形成以曲靖、玉溪、大理、个(旧)开(远)蒙(自)、文(山)砚(山)丘(北)、昭(阳)鲁(甸)等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

沿主要交通干线和边境线,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和城镇,加快发展芒市、瑞丽、景洪、河口、腾冲等边境口岸城市和一些口岸城镇。要把县级市、州府所在地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特色小镇作为城镇化推进重点,提高规划建设标准,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3.走出一条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

围绕“两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一堡(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建设,按照“做强大城市、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做优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做精县城、做活边境口岸城镇、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和“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突出以建设山地城镇为特色、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亮点、以组团式发展为方式、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在“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建出特色”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做法

1.规划先行。近两年来,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取得重要成果。《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于2013年颁布施行;《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按法定程序已上报国务院审批;滇中城市群、滇西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滇东南城镇群和滇西南城镇群规划已经省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审查;提前完成了13.15万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 2.建设一盘棋。统筹老城区、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协调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不能把道路当成“拉链”随意开拉。使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3.管理一体化。现代城市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克服短期行为,不搞“一阵风”,不弄“花架子”,走出一条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城乡管理新路子。运用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管理手段,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综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根治“脏、乱、差、堵”等问题,切实提高城乡群众的满意度。

三、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城镇化率提升

到2012年,全省城市发展到19个(包括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建制镇发展到583个(包括118个城关镇),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45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83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9.3%,基本形成以昆明特大城市为依托,以玉溪、曲靖、大理、红河区域中心城市,州(市)政府所在地和设市的城市、县城、中心集镇、边境口岸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城镇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二)进城农民落户加快

3

2011年,省委提出的十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即:2011-2015年每年120万,共计600万;2016-2020年每年80万,共计400万)的目标和任务。省直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口计生、卫生、移民开发、农业、林业、住房城乡建设、民政、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也及时就转户过程中涉及的群众权益保障问题与国家有关部委进行了汇报请示、沟通协调,并结合云南实际认真研究制订了有关政策措施,为转户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转户居民年新增带动消费达84亿元、年增加产值39亿元,土地流转、林权流转、土地集中分别达112万亩、61万亩、28万亩;全省共为转户群众48万人办理了城镇养老保险、8.4万人办理了城镇低保,共提供就业岗位15.6万个、保障性住房11.3万套,较好地保障了转户居民的各项权益。 (三)以滇中为代表的城市群初具规模

2011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群启动。 其中滇中城市群进展较快。滇中城市群定位:“云南发展的核心区,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区域性金融中心,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冶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通过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功能,保护性利用区域资源,优化人居环境,增强滇中城市群整体活力、竞争力和辐射力。重点极化发展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及安宁、嵩明、宣威、会泽、通海、禄丰等中心城市。 (四)注重文化保护和历史传承

目前,我省共计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77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名镇名村48个、名街2个。建设中,充分借助云南已形成的具有本土区域文化特色的资源,以及保存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历史建筑,努力营造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

(五)城镇化特色逐步鲜明

2011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即国发11号文件),标志着云南由中国对外开放末梢向开放前沿地位的转变。随着通道经济的迅猛增长,省内一些传统的城市转变为新兴的重要节点城市,例如腾冲县、隆阳区、景洪市、开远市、文山市等。同时,还扩大了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大批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的升级,特别带动云南旅游热持续升温、新兴的文化旅游业态不断的开发升级,如生态、度假、养生、文化消费等,而新兴的业态又加速了一个区域的城镇化,如翠云区、弥勒市、普者黑镇等。

早在2005年,省政府就提出了“发挥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建设旅游小镇,以旅游业推进城镇化,以旅游小镇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为农村加快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新路,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旅游小镇开发总体思路,并提出了重点打造60个旅游小镇的目标。2011年,省政府又结合全省乡镇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1〕101号),在60个旅游小镇的基础上,明确新增了150个特色小镇名单,其中包括:68个现代农业型,34个工业型,27个商贸型、12个边境口岸型,9个生态园林型,形成了6种类型的210个特色小镇。

四、面临的主要问题

4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经济、社会、自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云南省城镇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还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滞后

从城镇人口数量看,目前统计的1835.3万城镇人口包括了427万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这部分人并未真正融入城镇、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从城镇数量看,建制镇和建制市分别仅占全国总数的2.89%和2.96%。从城镇规模看,大部分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常住人口仅为10至30万人,县城多为2至5万人,建制镇多为1万人以下,城镇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从城镇化质量看,发展中“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突出,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二)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

城镇化过程中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资源进行数量扩张,2001年至2011年,全省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90.09%、城镇人口增长30.78%,土地的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一些城市发展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 (三)城镇空间分布不尽合理

云南省城镇空间分布呈现“T”形集聚型,中多边少、东密西疏。“T”形南北向城镇集聚轴主要覆盖昆明、曲靖、玉溪、楚雄、昭通、红河、文山、德宏等州市,设市城市比重达70%以上,总体呈现滇中地区城市多,周边城市少的基本格局。以云岭东侧和元江为界,东部有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和全省近2/3的城镇,滇西地区仅有1个中等城市和全省近1/3的城镇。

(四)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强

云南省工业化不发达,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又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导致工业化、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集聚带动社会分工深化细化不够,人口城镇化滞后导致需求拉动力不强,一些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发展和集聚缺乏支持,造成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比较弱。

(五)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矛盾突出

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一头重一头轻”,反哺农村力量薄弱,没有达到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建设农村的效果。2012年,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17元,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为15618元,城镇居民是农民的3.89倍。

(六)城镇化过程中缺乏历史和文化内涵

省委书记秦光荣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刻揭示出昆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作为城市发展内核的历史文脉被割裂;二是城市原有的大山大水空间格局被破坏;三是城市的人文之湖滇池受到严重污染;四是城市的街区和建筑风格没有特色缺乏个性;五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六是城市的管理缺乏文化视野和战略眼光。 (七)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

一些地方随意调整规划,规划的约束性不强。土地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制约公共资源在城乡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影响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八)城镇管理经营水平滞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