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7:01: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史记》第7期十二本纪·项羽本纪(赏析)
《项羽本纪》在《史记》中可以说是最为精彩、最炫耀人的篇章之一了,而项羽这个人物无疑也是司马迁笔下各色悲剧人物中最为出色的一个。司马迁不以个人好恶而褒贬人物,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做出了公正、中肯的评价。《项羽本纪》给人最深刻最强烈的第一印象,就是项羽这个历史英雄所具有的超乎常人的巨大力量,作者显然把他当成力的化身来描写。这一点在文章一开始便一览无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他的军事才能也在年少时便凸显出来,他学书剑皆不成,独好兵法,然而他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暴露出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性格弱点,为他最终失天下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但年少时的这些弱点还不足以使项羽这位英雄的光芒黯然。司马迁高古评价了他在亡秦过程中所建立的历史攻击。项羽“年二十四”即参加了反秦斗争,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功绩。当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几乎是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唬得其叔忙掩起口:“毋妄言,族矣!”这是何等的自信!着是何等的勇气超群!这是何等的胆识与魄力!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其中杀宋义和巨鹿之战的胜利使项羽的军事才能大放光彩。杀宋义使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救巨鹿使其“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楚汉之争中,他又数度威逼汉军,困沛公于鸿门,败汉王于彭城,几射杀刘邦于广武。一个勇冠三军、被坚执锐、所向披靡、威武刚猛、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由于他的刚愎自用、鲁莽行事,不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不能知贤善用而从大好形势陷入到了“四面楚歌”的绝境,最后“自刎而死”。鸿门宴便是项羽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在这场觥筹交错的宴会上,项羽、刘邦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刘邦为自己“欲王关中”辩解时,项羽被其缓兵之计所蒙骗,受其甜言蜜语所迷惑,顺口将对自己极为有用的内线人物曹无伤出卖,不把鸿门宴前范增的提醒放在心上。宴中对范增“举所佩玉觖以示这者三”更是默然不应,结果放走了刘邦,留下了无穷的后患。而刘邦经张良点化,请项伯,“兄事之”。亲自“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又信誓旦旦地把收买民心的权谋说成是“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把“王关中”的野心解释为“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旦日”面见项羽时,刘邦更是卑躬屈膝,言必称“将军”,把先入咸阳的行动说成是“不自意”。为了逃避罪责和摸清底细,还将这些归咎于“小人”挑拨,装出一副受劲委屈的可怜相,一副市井无赖的狡诈嘴脸暴露无遗。当他知道内部有奸细时喜怒不
形于色,但回到军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诛曹无伤”。鸿门宴中正是在刘邦的映衬下显现出了项羽率直的个性,又使每每读到这里的人们为项羽错失良机而扼腕叹息。鸿门宴固然是项羽的一大败笔,但如果以后策略得当,在历史舞台登上帝王之席的也许会是这位骁勇善战的西楚霸王。然而不幸的是鸿门宴之后项羽的缺点暴露无遗。进驻咸阳后他“烧芹宫,火三日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丧失民心。不听他人“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的建议而选定政治、经济、文化都远不及关中噶大的彭城为都城,还“烹说者”。受陈平离间计,刚愎自用的项羽又将忠心耿耿的范增逼走,自己将自己推入了孤家寡人的绝境。再次使后人为这样一个英雄因为他缺乏深谋远虑、骄傲放纵、不能知贤善用而痛失天下而感到遗憾万分。司马迁并没有就此收笔,而用他深沉的感情给世人呈现出一个极为出彩的结尾。将《项羽本纪》一文推向悲剧顶点的可谓是“项王军壁垓下”一段。朱熹评论这个场面“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吴见思也说:“‘可奈何!’‘可奈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也。”在被围垓下,粮尽援绝、败局已定的绝望中,项羽这位有过辉煌战功、勇力无双的楚霸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以其无与伦比的豪气,满含着满腔的深情在必死战斗前写下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