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4:18: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从高考命题来看,这一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①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歌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歌中的某一个字、某一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等。②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
考法1 分析词句情感
考法阐释 设问方式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1)(2018·全国卷Ⅰ)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3)(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方法指导]
概括分析词句情感“2步骤”
附: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情感 情感 喜系列 具体内容 ①对壮美山川的赞美与热爱;②对历史人物的歌颂;③对建功立业的渴望;④对征战沙场的无畏;⑤保家卫国的壮志;⑥隐居生活的悠闲与宁静;等等。 ①对功名权贵的傲视与不屑;②对朝廷昏庸的失望与批判;③怒系列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揭露;④对官吏贪婪的厌恶;⑤对战争的厌弃;等等。 哀系列 思系列 ①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哀叹;②对自身命运不幸的哀伤;③对人民的疾苦的同情;④对国家离乱的哀叹;等等。 ①对故土、亲人的思念;②对远方朋友的关心与劝慰;等等。 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②对无限离愁的忧伤;愁系列 ③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伤感;④对羁旅漂泊天涯的忧愁;⑤对仕途失意的苦闷;等等。
1.(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 第一步: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本诗前两联,表现了刘使君的“闲”。“闲向春风倒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沙口堰”“水
心亭”都是当时和州著名的景点。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第二步: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既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也表达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实际上是你知我,我懂你,互为知音。
[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考法2 分析典故情感
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考法 阐释 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2018·北京卷)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设问 方式 (2)(2016·全国卷Ⅰ)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运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诗歌的×联的典故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概括分析典故情感“3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