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企业降低成本材料的强化管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9:49: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企业降低成本材料的强化管理

材料属于劳动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经过一个生产周期,就被消耗掉或改变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也就一次性地全部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构成产品价值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控制好材料的采购、耗用、库存,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极为重要。然而一些企业却忽视了这方面的“节流”。 1、材料采购暗箱操作。

突出表现:一是企业采购人员虚开发票,瞒报价格,往往一个几十元的配件和材料,采购员回来后便可报上百元;二是采购人员为了多拿回扣,不重视供货商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把质次价高的材料买回企业,而企业支付的是真货的价钱。 2、材料验收入库不严。

按材料的管理要求,不管采购何种材料,必须严格验收入库。然而一些企业材料验收工作却实施不严,松松垮垮,流于形式,不仅使假冒伪劣产品能顺利过关,而且数量短缺也不予以追究。 3、材料发放管理松弛。

一是材料发放没定额、没标准,随意性较大;二是超标准用料不经严格审批,随时都可以无约束地领料。

4、材料使用浪费严重。

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直接耗用者在材料消耗上控制不严,没有落实到每台设备、每个产品、每道工序中去,有的还有吃大锅饭的思想,缺乏责任心,没有严格按工艺要求规范操作,以致不合格产品频频产生,一些稍经加工即可使用的边角料统统当作废料处理,等等这些造成了材料的极大浪费。 5、库存材料积压过大。

在企业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仍存在着多存材料,用时方便的陈旧观点,不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盲目储备,甚至将控制和禁止的材料变相采购,形成了材料超量超时积压,导致企业的空投资金增多。 6、材料核算账账不符。

主要问题:一是材料盘点不严格不及时,账物不符;二是财务部门核算的材料明细账长期不与仓库核对,出现了差异就以仓库数量为准予以调账,导致连年账账不符;三是在账账不符的情况下,便责成仓库保管员自己盘点,库存差异无人追究;四是一些发票未到,货物已到的材料采取收料不入账的办法,时间一长造成库存材料混乱,致使材料账上出现“赤字”。

面对企业材料管理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必须加大对材料的管理力度,完善材料管理办法和制度,节约材料费用,提高材料利用率,是企业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

1、坚持源头参与。

突出对材料采购的事前制约。首先,严格材料采购计划管理,对各类材料采购实行定额管理,合理确定库存,严禁无计划采购;其次,采取公开招标办法,增加透明度,任何人不得随意指定供货厂家,通过定计划、定厂家,从源头上设置第一道制约防线,使材料采购从一开始就处于监督和制约之中。 2、坚持验收监督,突出材料入库质量、数量、价格的严格检验。

堵住采购中的条条暗流,还必须依靠监督的威力,在各类材料入库验收中,特别是大宗原材料、燃料和设备的质量检查上,应当通过现场材料管理人员依据材料质量标准,从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外观等方面,经过检查或者抽查后,出具检查报告,经产品质量管理部门核查批准后,才能转入数量检验,对不符合手续,不按制度办事的,一律不得验收入库,不得予以货款结算,并对有关的投标人或采购人员予以处罚。

3、坚持零库存管理,突出对材料空投资金的遏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买方市场呈主导地位,材料供应相当丰富,企业要在充分利用社会库存这个潜在资源方面下功夫,采取一些代储代销的经营方式,以产定购,以需定购,按材料实际消耗结算付款,使大宗材料实行零库存管理,以节省储备资金,让死钱变活钱。

4、坚持耗料控制,突出对材料的科学使用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