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5:31: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摘要:“9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9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环境对他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优越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宠爱有加,但是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走上社会后激烈的竞争,又普遍缺乏承受压力,抵抗挫折的信心。
Abstract:90\College students are accompanied by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new generation grew up, their thought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ith a sharp. \90\students for their growth and success have a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mpact. Complex and changing worl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n the one hand, China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rising international status, to \material life conditions and excellent learning opportunities.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s are only children, their parents fallen in love at home, but the face of heavy pressure of study, took to the community after the competition, but also a general lack of pressure, resistance to frustration confidence.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成长成才 环境
一、社会时代因素
“90后”大学生的出生环境错综复杂。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全球化形势不断加强。国内,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网络的普及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摔碎了“90”后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梦想。这样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充满了机遇,又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一)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和平崛起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更加全面的开放。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这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变革,并在文化领域体现出更为复杂的交流和冲突。” 1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
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大大提高,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进入世界市场的获利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国成为各国纷纷抢占的制高点,加剧了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全方位、大幅度开放也是大势所趋。中国传统优势的竞争力逐渐减弱,遭受到了国外各个方面的巨大冲击,使经济增长受阻,并引发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雪上加霜。
(二)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了网络负面效应的显现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网络以其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满足了大学生交流、沟通和学习的需要 。网络对“90后”大学生来讲是一面双刃剑,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为大学生提供了浩瀚的学习空间是网络的开放、便捷和内容的多样性。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对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网络所提供的,是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这种民主、自由的氛围,十分有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每时每刻都有数不清的新鲜的、未知的事物涌现出来,与网络的亲密接
触非常有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网络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网络可以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良性发展。
网络的发展也使其消极影响逐渐显现。据统计,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设在美国境内的有94个,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制作的网页,占到了互联网全部网页的80%。2网络中充斥这大量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中鱼龙混杂,加之大学生是非判别的能力尚弱,也可能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除此之外,互联网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造成大学生自我约束力降低,引发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和社会责任感的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极容易使大学生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教育因素
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98年高校就开始实施了扩招政策,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是也给高等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自1999年起,中国高校连年大幅扩招。99年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2001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268.28万人,比上年增加108.6万人,比两年前增长了68%。3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毕业生总量出现高峰,并在以后几年呈现“高原”现象。2002年,毕业生达到145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0万人。2003年,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总量将达212万。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7%,意味着我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4
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由免费转向自费,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竞争形势,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酷现实,使得“90后”大学生的学习、就业、自我认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位也由“高级专门人才”转向“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普通劳动者。2006年5 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5。
三、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起到较大的作用。在步入社会之前,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行、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
家庭氛围影响着家庭所有成员的心理,尤其对未成年子女的性格和心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家庭父母把子女摆着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允许子女参与家庭重大事件的决定,尊重子女的隐私,鼓励子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得建议和帮助。在子女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子女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鼓励其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帮助其养成面对挫折和压力的良好心理品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心理状态积极健康,性格乐观开朗,人际关系和谐,学习成绩优秀,大多数品学兼优的学生都是在这种民主和谐型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有的家庭父母往往过于武断、主观,对子女要求较为严厉,缺少宽容,对子女的行为有太多的限制,子女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他们的天性。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乃至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都缺少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女容易被动,缺乏自信,胆小,顺从,习惯于看父母的脸色行事,给他们的人际关系交往带来了较大的障碍,缺乏创造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冷漠无助型父母缺少爱心,对子女的学习缺少理解与支持。在子女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得到的不是理解与支持,而是训斥、埋怨、讽刺和挖苦。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过于敏感,多疑,有强烈的自卑感,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个体心理因素
学生个体心理的主观因素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大学生个体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年龄的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学习成绩的诱导和社会工作经历的磨练。
(一)年龄的阶段性特征。人的成长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上的发展以身高的增长、体重的增加和性的成熟来体现。而心理上的发展以社会和事务概念的形成,社会责任感,为人处世的能力的发展来体现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特点。大学生出于青年期,是由儿童期向成人期的转变过程,是逐渐脱离儿童期的稳定世界进入成人期的固定心理结构的前期。也有人将其称为是“心理上的断乳期”,或者人生发展过程中“狂风骤雨”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要在自我接纳、人际交往、异性交往、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思想和行为上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感而全面成熟起来,最终树立完整的人格体系。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二)学习成绩的诱导。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学习成绩通过对心理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发挥引导作用。优秀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优秀的象征,而且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证书还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保送研究生的名额,学校推荐的好工作等“锦绣前程”。因此,学习好的学生一般性格开朗、自信心较强,但不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把学习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成绩差的同学心理负担较重,有时会产生自卑心理,表现出缺乏进取心、自信心、处世悲观、有时甚至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三)社会工作经历的磨练。
社会工作经历指的是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等的经历,对于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重大的作用。社会工作经历能促促进在社会工作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在人际交往中了解社会,学会全面客观的看待社会问题,增强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业精神。但是,丰富的社会工作经历容易使大学生过早的社会化,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带到了学校的学习环境中来。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1.
[2] 转引自周丛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2.
[3] 参见《中国恢复高考30年大事记》,来源:新华网http://news.省略/edu/2007-06/06/content 6207473.htm.
[4]资料来源:1998年―2001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转引自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省略)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省略/html/2005-6/1/24988.html)
[5]参见
原春琳.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N].中国青年报,2006-0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