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7:45: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吴倩倩
(会计专业二班,学号 20101720224)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特殊地位,同时它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表现。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财务管理混乱、法律建设落后、监管缺失尤为严重。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对发展我国非营利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滞后;社会公益组织
随着我国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愈演愈烈,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非营利组织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而另一方面,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赋予了它们更多的责任,非营利组织所背负的社会使命也在考验着它的能力。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它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广泛活跃于教育,经济,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之下,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积极改革,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管理漏洞,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转型的管理机制。然而这项重要工作仅仅凭借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能力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监督,建立起强制性的约束规定以及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机能。
顾名思义,非营利组织其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利润,而是为社会公益或共益服务。基于这一根深蒂固的理解,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商业行为和财务运作非常敏感,也一直被大众所忽略。近些年来,伴随着一系列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财务丑闻的曝光,人们才逐渐将视线转移到这个灰色模糊地带。
以下主要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浅要概括一下我国当前非营利组织在这方面存在的漏洞以及相应的理论措施。 一、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模糊,缺乏明确性
重新审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会发现,我国对这个概念尚未能够从法律程序上予以明确的界定和保护。目前,我国存在的许多所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虽然挂着民办的招牌,然而追根溯源,很多组织背后却与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利益相关甚至是由其一个附属的关联机构,他们直接利用政府的资源和公信力而畸形发展。牙防组就在这一灰色空间成立发展起来,直到事情曝光之前我们不曾怀疑过他在国内权威品牌认证的公信力地位。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结果让我们大为
震惊,这个曾为多种产品提供“权威认证”的机构,最终却被控其根本不具备认证资格。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与其联系紧密的组织——牙防基金会,在牙防组的运作过程中它就一直扮演着“牙防组”的“理财者”。性质和意义不言而喻。在卫生部撤销牙防组之后,“牙防组从企业获取的大笔资金用到哪去了?”这成了大众一直关注的问题。之后,卫生部公开表示,牙防基金会的财务方面存在诸多的违规之处。
在此之前,我们甚至没有怀疑过这个最终被看做是“畸形儿”的社会组织存在的合理合法性。让我们尴尬的地方是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非营利组织,就这样在我们身边发展壮大。我想,不只是这个组织,在我们身边还存在着许多像这样非官非民的团体,它们的成立和运作是我国非营利组织成立审批及运作监管制度的一个重大拷问。
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理念滞后,财务人员素质低下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或许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由于非营利组织本身特有的属性,它的财务管理理念缺乏一套系统化思路。非营利属性决定了它的财务运作最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利润,所以它也不存在利润指标,因而就缺乏对组织各个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有效考核评价依据,权利责任义务缺乏有效连接,管理混乱。
另外,虽然它资财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但是它在很多情况下必须按照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处理。所以它的自主性有一定的限制。这些客观现值因素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从一开始就独立于企业管理文化。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人事化行政倾向严重,裙带关系严重,相关财务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理念,而且对组织的内部高层管理者缺乏制约机制,分权制衡理念缺失,很容易出现权力分化,权力失衡是一个组织的畸形发展的重大诱因。
综上所述,非营利组织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组织依赖性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自主治理程度较低。这些问题使得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显得愈发艰难。这时候引入企业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或许能够打破这个桎梏的局面。例如,将平衡计分卡这个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入组织的绩效评价体系就是一个大胆创新的尝试,相对于过分关注盈利性质等量化客观的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模式,先进的财管理念能更容易或者说更合理地被运用于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是一套评价测定与组织战略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计算体系,它从几个维度对组织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这一思路,非营利组织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侧重目标综合制定自身的指标体系。客观进行绩效评价,使得部门人员的表现的以量化,从而建立权责利联系机制。[1]
对于优化资金的来源问题,运用商业化的营销手段来开展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能更加积极地争取到主动权,很多成功案例说明商业营销模式是解决非营利组织财务困境的有效方式。另外商业化的竞争机制也能促使组织本身进行改革,提高运作效率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但是这一方式很容易引起社会的争议,人们开始怀疑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角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非营利组织面临的
一个共同难题就是如何在保持组织根本属性即公益性的同时通过商业化活动取得收入确保组织继续发展的保障?[3]2010年少林寺上市的争议还未淡去,2011年年初一篇题为“少林寺海外开40家公司”的新闻再次将其推至风口浪尖。不少人质疑少林寺“商业化”的意义和性质。释永信以一个积极的企业管理者姿态引导这个独特的名族品牌入世,这与人们心目中的佛家淡泊清高姿态相去甚远,引起了巨大的冲击。 三、预算管理落后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工作主要围绕预算管理展开的。而这中会计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与市场的要求。许多非营利组织缺乏预算管理意识,编制预算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了事,预算编制部门很难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另外,预算编制方法落后,内容不完整,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缺乏约束和控制机制,考核也缺乏体系的评价指标。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国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2]
四、诚信建设落后,监管滞后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诚信危机问题不断出现,2001年,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中国妈妈胡曼丽事件,报道了中国妈妈利用丽江妈妈联谊会的法定代表人身份,利用慈善组织的名义不断为自己谋取私利;另外还有儿童慈善基金会的账目风波也让社会对其的信任度大为下降。
社会寄予了非营利组织崇高的意义,由于自身责任感缺失而践踏社会爱心更是会遭到公众的愤慨。一系列的事件曝光将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建设问题提上了日程。我们开始反思,诚信缺失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现在监管体系的漏洞。
五、评估制度不健全
为了对资财提供者负责以及吸引更多的潜在捐助者,达到筹资目的,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要求非营利组织向使用者反映组织财务状况,但是没有一个评估机构能够为捐助者提供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这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信息披露虚假不全面提供了条件。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社会的资源分配失衡,偏离社会公益最大化的组织目标。为了弥补政府监督机制的不足,国外普遍重视独立第三方的评估监督。全国慈善信息局是美国成立最早也是权威性较高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评估机构,它主要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对慈善机构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将机构的资金使用情况,运作状态等信息全面反馈给捐赠者。这种评估制度不仅不会制约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作用,也可以淘汰一些运作不良,信誉较差的机构,促进整体的进步发展。
除了以上例举的几点之外,现存于非营利组织中的普遍现象还有机构收入支出不合理、自创收入较低、内控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对于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又得区别看待,具体而微地进行分析。以下以公益组织为例展开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