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全真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5:29: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在“给定资料5”中,潍城区林业发展围绕建设“一城、四基地”的发展定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生态之城的美丽图景。请据此对潍城区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10分)

要求:分类合理,内容全面。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潍城区主要从生态、产业、服务三方面着手,打造生态城市。一是坚持生态立林。通过深入开展生态绿化工程,大力实施镇村绿化工程,切实搞好绿色通道建设三个途径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二是坚持产业强林。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等手段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坚持服务兴林。发挥业专业合作社、科技的作用,发布信息,提供多方面优质服务,大力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夯实林业发展基础。

(二)假如你是某市环保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对“给定资料4”反映的土壤污染防治问题提出对策建议。(15分)

要求:对策建议具体可行,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如下:一是转变理念,建立土壤保护考核体系。高度重视,逐级建立考核单元,将成效评估与考核工作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并加强监督检查;二是健全制度,修订法律法规,完善各项标准。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实现土壤污染依法防治、监督和管理;三是深化改革,理顺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改变由多部门“多头”管理的现状,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模式,使环保部门独立履行其职能;四是数据共享,开展土壤修复工程。建立不同行业、污染类别的土壤数据库,实现动态跟踪管理和信息共享。建立土壤污染修复资金保障机制,由市场机制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五是全民动员,建立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保障机制。完善土壤信息发布制度,通过热线电话、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公众意见和建议,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支持土壤环境保护。

(三)世界各国有不少地区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如果你是某市政府的工作人员,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3”,概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英、德、美三国经验可给我们如下启示: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对企业厂址、排污设施都作出严格要求,并实现居民生活天燃气化和集中供暖;二是加大惩处力度。制定明确处罚措施,严格惩处排污超标单位和个人;三是加强源头治理。“硬措施”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车发展,鼓励“清洁汽车”的销售来实现尾气减量。“软措施”方面在出行方式、交通工具、取暖等生活方式上号召民众节能减排;大力整治交通拥堵等;四是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在街道使用钙基黏合剂、立法补贴鼓励有颗粒过滤装置的汽车、要求新售车辆安装“行驶诊断系统”等技术手段有效减少排污量。

(四)假如你是华北地区某政府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国家各部门政府联合提出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参考“给定资料1~2”写一篇实施纲要,以供领导参考。(20分)

要求:逻辑思路清晰,措施合理可行,不超过650字。 【参考答案】

XX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纲要

为进一步推动《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全面落实生态建设要求,进一步遏制华北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促进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改善,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重要性与紧迫性

随着经济发展,我区部分城市和工业企业周边地下水污染呈恶化趋势,严重威胁地下水水源安全。而地下水是重要饮用水来源,污染治理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所以防治工作十分必要。

二、具体措施

1.提高地下水水质和污染源监测能力。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监测网,完成华北平原地下水监测区域点位建设,组织开展水质例行监测,重点加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三氮”污染指标监测;加强地下水污染源监测,针对本地风险较大的重点污染源,实现每个污染源地下水背景区至少布置一个监测井和下游区至少布置三个监测井。

2.保护饮用水源,突出重点分区防治,解决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等突出问题。将地下水补给区划分为独立污染防治单元并各自执行不同任务;积极推进重金属超标单元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并逐步开展“三氮”超标单元地下水污染综治。

3.提高监管能力,实现信息共享和全民监督。环保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定期调查评估,将监测网与国土资源和水利部门相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协同监督。

(五)请参考全部“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走绿色崛起之路 建生态和谐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可以说,生态的观念是人与自然在21世纪的新观念,已经全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绿色家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

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此前,因为人们不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导致了自然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在自然的反扑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不重建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最终受到惩罚的是人类。酸雨、沙尘暴、温室效应……就是自然向人类反击的见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承,和谐一旦构成,生态亦在其中。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坚持环境优先。良好的生态不仅哺育生命,也滋养精神,是智慧和文明的源泉。因此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要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和倡导新的生态伦理。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树立科学的产业观,坚持生态兴业。生态产业,即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在促进可再生资源增值的同时开发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生态产业可恢复生态循环和减轻环境压力,更能够确保可持续发展。因此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使工业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实现良性循环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努力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实行环保与发展并重,确保环保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另一方面要以环保促发展,通过打造“生态厂房”、“绿色车间”,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实现资源与发展的共赢。

城市和谐,重要一环就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生态城市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各种资源污染和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

没有生态,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倡导生态建设,重构自然、社会与人有机进化的合理秩序,是我们思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新视角。因此,要把生态建设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打造心中的“桃花源”,共筑国人的“绿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