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3:40: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

作者:徐静漪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1期

摘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为现实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展现着其耀眼的光芒。它的主要内容是对知识分子生活的赤裸裸地讽刺。吴敬梓在吸取前人讽刺艺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进而促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被其推向新的高度。在文中随处可见对比、夸张的手法,同时作者在揭露和批判八股取士和科举考试制度的腐朽时,采用的是冷静与理性的笔触。本文将简要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以便大家对《儒林外史》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对比 前言: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我国文学殿堂中绝无仅有的讽刺小说,文章中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刻画了严监生、范进、以及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等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地抨击,封建礼教思想对于人的毒害被深刻地揭示出来。虽然全片没有一个连贯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但是每个故事主题都是在批判封建科举制度。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1]认为《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篇巨著。本文将简要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以便大家对《儒林外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人物描写体现的讽刺艺术:

人物描写是塑造人物最好的方式,同时人物描写也是体现讽刺艺术的绝妙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就不乏一些体现讽刺艺术的人物描写。

在《儒林外史》中每一个人物的描写不是简单地写其外貌,也加入了人物的行动和思想,并且充分地考虑到人物关系以及其生活环境。从而促使文章展现出人物的思想行为,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行为,通过他的思想行为进而对当时社会中的封建制度进行淋漓尽致地讽刺。例如:对严监生的刻画,他的动作与思想无不体现其吝啬的一面,有了这些人物描写的存在,讽刺手法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二、彰显讽刺艺术特色的方式: 1.鲜明的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彰显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就是依靠鲜明的对比。对比手法不仅能够使读者轻松地解读文章主题,同时也在无形中帮助读者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儒林外史》中,作者的对比手法运用非常娴熟,这也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显示。下面就拿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进行分析,看一看里面的对比手法。

在《范进中举》种,胡屠户对女婿的前后态度形成了鲜明得对比。当范进还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时,老丈人对其进行言语的攻击,说他是“癞蛤蟆”、“现世宝”,就连范进的长相也是他瞧不起的地方。后来范进终于得偿所愿考上了举人,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从前的“癞蛤蟆”换成了“贤婿老爷”和“天上的文曲星”,从“尖嘴猴腮”和“不三不四”的人转变为“品貌好,才学高”的好女婿。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前倨后恭的胡屠夫前后对范进态度的鲜明对比,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让读者了解了当时社会中科举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巨大不平等,从而促使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主题得到深刻地揭示。[2] 2.生动的夸张

在《儒林外史》中,除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以外,生动夸张也是常见的表现讽刺艺术的方式。对于夸张相信大家很熟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夸张,其实就是放大或缩小描写事实,最终达到“言过其实”的效果,进而帮助作者更好地抒发情感,读者也更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儒林外史》中,作者放大了要否定或要抨击的内容,进而彰显整部作品的讽刺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作品中的夸张手法。

例如在《范进中举》中,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居然发疯了。虽然因为中举发疯的读书人也是存在的,因此范进发疯的这个情节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一旦读书人功名到手,就会出现如醉如痴、惊喜若狂的一面。这一夸张手法的运用,促使封建科举制度害人的一面跃然纸上。还有四大吝啬鬼之一的严监生临死前的一段描写,严监生在临死之前伸出了两个手指头,那么这两个指头是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是两笔银子;有人说是两个人;还有人说是两位舅爷,但严监生都予以否定。最后还是他的妻子揭示了答案,最后把灯芯一掐,严监生点一点头,手垂下,离开了人世。这个夸张细节使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地主形象异常生动。这些夸张方式,不仅没有失去情节真实的一面,反而更好地暴露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得讽刺效果异常强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之所以得到读者们的热情追捧,除了其精彩的故事情节以外,独一无二的讽刺手法也为其增添了色彩。他的这种讽刺手法得益于对比、夸张的应用,更离不开人物描写的助力。仔细研读这部长篇小说,学习借鉴作品独具特色的讽刺手法,赏析作品的讽刺艺术,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05 [2]吴敬梓.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徐静漪(2000.03.28--)汉族,陕西省汉中市人,高中学历,研究方向:语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