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教案(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1:42: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1中国的地形

(第一课时)

重庆二外 汪红群 指导老师:毛宇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地形区的名称。 (3)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收集处理信息、读图分析、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发现新知识,探索地理科学奥秘,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建设家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地形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区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偏小,阅历浅,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衔接,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适时疏导,引导学生思考气候、河流、交通与地形地势的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需要掌握的内容比较宏观和抽象,本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充分利用地图(平面,立体),图片和遥感影像资料,借助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录象、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同时通过调动学生对身边地理事物的感知,借助遥感影像,地图和图片的方式将宏大的主题具体化。

本节课强调对新知识的掌握,强调对地理事物联系的理解。因此,本教学强调“导学”原则,尽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体验获得新知识的乐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设计,贯穿“判断”“分析”“思考”“探究”,体现导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本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同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难度。注意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思路总体设计如下: 【引入新课】(2分钟)

运用多媒体展示与中国地形地势有关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将诗句与图片配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