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复习题(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7 20:10: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头部

概念:

1.头皮:额顶枕区软组织中的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互相紧密结合,不易分离,统称为头皮。

2.颅顶的危险区:即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间隙范围较广,移动性大,若此层内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间隙有静脉网,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遇,若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故临床上常将此层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3.面部的危险三角:面静脉可经眼静脉与海绵窦相通,也可通过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与海绵窦相通,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静脉瓣,当面部因细菌感染至疖、痈时可循上述交通途径延及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常将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称“面部的危险三角”。

4.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部的茎突及茎突舌骨肌等肌,颈内动静脉以及第Ⅸ~Ⅻ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5.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临界的茎突、茎突舌骨肌等肌、颈内动静脉和Ⅸ~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的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6.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7. Pterion: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击打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额顶枕区的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

答: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⑴皮肤。

①特点:a. 含有大量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是疖肿和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

位;b.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②临床:可在此处多次切取皮片覆盖创面

⑵浅筋膜。

①特点:a.颅顶的神经分布互相重叠;b.颅顶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外动脉,其分支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吻合;c.血管和神经均从颅周围向颅顶行走 ②临床:a.局麻时,需扩大神经阻滞范围;b.头皮撕裂不易发生缺血坏死;c.头皮单纯切开术时,应以颅顶为中心采取放射状切口,如手术需制作皮瓣,皮瓣的蒂应留在下方,保护蒂内的血管和神经,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及感觉功能的保留

⑶帽状腱膜。

①特点:a.坚韧致密,位于颅顶中部;b.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至颞区相续于颞浅筋膜

②临床:头皮裂伤如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缝合头皮时,应将腱膜仔细缝

合,减少皮肤张力,利于止血和愈合

⑷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①特点:a.此隙范围较广,移动性较大;b.此隙内的静脉网,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②临床:a.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b.依靠其深面坚硬的颅骨作衬垫,在此层植入头皮扩张器,扩张其浅面的有发头皮来修复秃发区。

⑸颅骨外膜。

①特点:a.易剥离;b.在骨缝处与缝韧带结合紧密,不易分开

②临床:a.严重的头皮撕脱伤,可将头皮连同部分骨膜一并撕脱;b.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

2.试述腮腺分部、毗邻及穿经腮腺结构名称和排列关系?

答:①分部: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通常以下颌支后缘或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平面为界,将腮腺分为深浅两部分。

②毗邻:a.上缘邻颧弓、外耳道及颞下颌关节后面;b.下缘平下颌角;c.外面与耳大神经末梢和腮腺浅淋巴结相邻;d.前内面浅部邻接咬肌,深部邻下颌支及翼内肌后缘;e.后面与乳突、胸锁乳突肌上部、二腹肌后腹、茎突及茎突舌骨肌等肌及颈内动、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毗邻。

③名称和排列关系:纵行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及其分支。 3.垂体肿瘤可压迫哪些毗邻结构?

答:①前叶肿瘤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

②向上突入第三脑室,导致颅内压增高; ③向下可使垂体窝深度增加,甚至侵及蝶窦;

④两侧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淤血及脑N受损的症状。

4.颅底骨折伴有脑脊液外漏的常见部位?

答: ⑴蝶骨中部骨折时:

①伤及脑膜和蝶窦:使蝶窦和蛛网膜下隙相通,血性脑积液可经鼻腔流出;

②伤及颈内动脉和海绵窦:形成动-静脉瘘,引起眼静脉淤血,并伴有搏动性突 眼症状;

③累及穿过海绵窦内和窦壁的神经: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和三叉神经刺激症状。 ⑵颞骨岩部骨折时:可侵及鼓室盖且伴有鼓膜撕裂时,血性脑积液可经外耳道溢

出,穿经岩部内的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亦可受累。

5.试述颅内压增高时形成脑疝的部位?

答:枕骨大孔的后上方邻近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增高时,

①小脑扁桃体受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内的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会危及患者生命。

②海马旁回和钩可通过小脑幕切迹移至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致使脑干和动眼神经受压,出现同侧瞳孔扩大和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以及对侧肢体轻瘫等临床体征。

6.咬肌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的位置、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答:⑴咬肌间隙

①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②内容:咬肌的血管和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 ③毗邻:其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邻腮腺;

④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内通翼下颌间隙;

⑤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牙槽脓肿及下颌骨骨髓炎时均可扩散至此间隙。 ⑵翼下颌间隙

①位置: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②内容: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 ③毗邻:前邻颊肌,后邻腮腺;

④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外通咬肌间隙;

⑤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下牙槽神经阻滞时将麻醉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7.面神经的颅外部可分几段?各段的特点如何?

答:分为三段。

⑴第一段:面N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前的一段(显露面N主干可在此处

进行)

⑵第二段:腮腺内段。面N主干进入腮腺,在腮腺内分为颞面干和颈面干 ⑶第三段:穿出腮腺后形成五支。

①颞支—额肌、眼轮匝肌上半

②颧支—眼轮匝肌下半、颧肌、提上唇肌 ③颊支(伴腮腺管走行)—颊肌、口唇周围肌 ④下颌缘支—下唇肌 ⑤颈支—颈阔肌

8.试述上颌动脉的分段及各段分支。

答:分三段。

⑴第一段:下颌段。自起始处至翼外肌下缘。

分支:①下牙槽动脉②脑膜中动脉

⑵第二段:翼肌段。最长的一段,主要位于翼外肌的浅面。

分支:至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另发出颊动脉

⑶ 第三段:翼腭窝段。经翼外肌两头间进入翼腭窝。

分支:①上牙槽后动脉②眶下动脉

X二、颈部

概念:

1.神经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有颈丛皮支穿出,为颈部皮肤神经阻滞麻醉之处。 2.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是颈筋膜向颈部脏器的两侧延续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颈袢形成的结缔组织纤维鞘。

3.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颈部与气管前筋膜之间,向下与纵膈前间隙相续。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和左头臂静脉等结构,在幼儿可能还有胸腺上部。

4.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5.囊鞘间隙:气管前筋膜包裹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甲状腺假被膜),甲状腺自身的外膜即纤维囊(甲状腺真被膜)。真、假被膜之间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甲状旁腺。 6.肌三角:(muscular triangle)境界:位于颈前正中线 、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和封套筋膜,深面为椎前筋膜。内容:浅层有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深层有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气管浅筋膜深层有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