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大附中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卷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2:22: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D.小说在农民生活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社会变化的喜悦,也有一丝担忧,是转 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8.小说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开篇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的美好时光,结尾又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昼见。”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王稽辞魏去,过载范雎入秦。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行,因门下人谢罪。范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摘编自《史记·范雎列传》) 【注】箦(zé),床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B.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C.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D.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语文试卷 6 / 9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大夫,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B.谒者,即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可见王稽和秦昭王的关系。 C.微行,专指古代君主或帝王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从而看到更多的社会真相。 D.游说,是指某人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并希望被采纳、实施,并且借此谋得利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雎隐忍受辱,胸有大志。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遭受板子、荆条抽打,又被扔进茅厕,受尽屈辱,但是他心中存希望信未来。

B.范雎隐藏自己,给人机会。须贾不问青红皂白,认定范雎是告密者,致使范雎差点丢了性命,但是他再次面对须贾时却给其以机会。

C.范雎逆转人生,恩人相助。在范雎的生命长河里,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守者”、同乡郑安平、秦国谒者王稽都是改变其命运的人。

D.范雎出身贫寒,官至相国。年轻时,想凭借才学,建功立业,无奈家庭贫寒,长时间找不到晋升的机会,但最终他官至秦国宰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 (2)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行,因门下人谢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语文试卷 7 / 9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15.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一些动作细节,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刻画出来。 ⑵《琵琶行》中作者“以江月为文澜”,如“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侧面表现琵琶曲强大的感染力;“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烘托出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

⑶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手法抒写自己虽惆怅却又相当达观的襟怀,与他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同样给人以鼓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每小题3分)

在所有介绍英雄事迹的图书里,连环画有__________的优势: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简捷方便,且读者众多。比之别的文本的或者是舞台的、影像的记录方式,它的接受范围更为广泛和灵活。即使在连环画已经大大__________的现在,这种记录了过去的英雄,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雷锋》《黄继光》《董存瑞》《杨根思》《刘胡兰》《罗盛教》《刘文学》《欧阳海》《安珂》等等,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环画曾经__________。

日常生活里的英雄未必能载入历史,他们也无法谈得清为历史作出了什么重要的推动性的贡献。他们只是在道德上、在人格上树立了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丰碑,这样的丰碑在某些抱持宏大史观的人看来经常是__________的,所以由他们把握的历史经常会将这样的英雄有意无意地忽略掉;( ),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付出维护了社会正义和其他个体生命,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改善生活着的人类群体的生活秩序和生命质量。记住他们,对现世、对后世的人类,功莫大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空前绝后 今不如昔 不乏其人 无足轻重 B.得天独厚 今不如昔 不胜枚举 无足轻重

C.空前绝后 今胜于昔 不乏其人 举足轻重 D.得天独厚 今胜于昔 不胜枚举 举足轻重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记录过去英雄的读本,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B.这种记录了过去英雄的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C.这种记录了过去英雄的读本,就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D.这种记录的过去的英雄,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是忽视他们存在意义的危害是很大的,且已经显现出来

语文试卷 8 / 9

B.但是现实生活着的大众得益于无数的英雄们的奉献与牺牲

C.但是这样的英雄却于现实生活着的大众极为有益

D.但是现实生活着的大众生活秩序和生命质量需要这样的英雄

20.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组织发动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21.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若干短语,组成两副合乎要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天边鸟倦 童颜鹤发 海上蟾生 柏节松心 念当归 宜晚翠 胜当年 情共寄

(1)贺寿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节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年,冠状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广大听众朋友,宣讲对“众志成城”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