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 折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0:06: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 折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不管是在名额投放上有意无意轻农村重城市,还是招生制度让高校无从选择,客观上名校中城市学生数量远大于农村学生应该是无可争议的现实。这也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不均等。

今年高考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2010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社会学调查,分析“谁更有可能上清华”。调查显示,2010级清华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总数的17%。报告认为,农村生源呈下降趋势。而据清华招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入学的3349名大一新生中,县级及以下中学的学生不到500人,他们分别来自300余所县级及以下中学。 关于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另有媒体报道,1978至1998年,北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约占三成,而新世纪以来,考上北大的农村生源只占一成。即使是“农”字号打头的中国农业大学,去年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也仅占28%。同一年,全国高考中农村户籍学生比例高达62%。显而易见,如今的名牌大学开始沦落为城市人的大学。 在国外,大学是最能体现公平的地方,而国内的名校却何以如此呢?一些内部人士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复旦大学一位负责招生的教师表示:当下,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的门槛确

实有些高。相当一部分报考名额直接投放给了各地重点高中,自我推荐的条件一般也要求省级示范高中学生。而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负责人则认为,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只能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不可能区分考生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

显然,不管是在名额投放上有意无意轻农村重城市,还是招生制度让高校无从选择,客观上名校中城市学生数量远大于农村学生应该是无可争议的现实。而这种事实在暴露高招制度缺陷的同时,也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不均等。其实,这种不公平、不均等早已从高等教育延伸到了学前教育。如果把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算做教育的一个完整过程,那么无疑我国现存的教育资源分配从起点、过程到结果都存在明显不公。

以学前教育为例,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目前,广大农村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不到40%。除了经济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村缺少幼教,缺少学前教育的基本场所幼儿园。如果把学前教育算做教育的起点,那农村孩子无疑在起跑线上就输了一截。

再来看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无论东、中、西部,教育资源无疑优先集中在城市,不管是师资还是软硬件投入,一座城市中、小学的投入都是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于一个农村中、小学,而各种改革性质的素质班、兴趣班、

特长班也都是从城市搞起。毋庸置疑,在如此种种便利条件下,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好于农村学生。

接下来看高考,由于重点、名牌大学集中在大城市、发达地区,这些高校明显招收本地生源的比例大。以北京为例,清华、北大投放北京的名额远远大于其他省市。而文体特长、奥数等一系列加分优惠也几乎成了城市学生的专利。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人们曾经坚信不疑的信条,如今正被广大的农村学子一遍又一遍地怀疑着,因为现状告诉他们,他们正在承受着太多不应该有的不公平,这些不公平使得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渺茫。中国改革的路还很长,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所要做的应该是如何实现公平,农村的孩子不应该再承受这么多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