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7:47: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2、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种群的概念,引发对物种的理解,进而归结对种群的概念通俗理解。借助对生活中的常见种群的照片,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

借助种群的照片,引发数量的特征的思考。

围绕种群的密度,引发同学们思考,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并且理解其它特征是如何影响密度的,理清种群数量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打乱原有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练习自学能力,练习速读,练习短暂记忆,在动手中理解理论,学会构建各种模型来解决虚拟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

3、授课过程 教学 内容 导 课 展示南极企鹅图片 回忆种群的概念,通过当堂训练题加深对种群的概念理解。 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3.一个池塘中的雌性鲤鱼 4.一个草地上上的马和驴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分析马和驴的故事,理解物种的概念 概念要点: 自由交配 产生可育后代 课件展示: 不同种群的空间分布情况 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 课件展示: 企鹅的俯视图,通过视觉冲击,引出数量特征 分析思考回答:都不是 1不是一种 3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4不是一种 思考总结:种群的概念通俗理解。学会理解概念。 速读课本理解空间结构的特征 明确种群概念的含义 物种的含义 通过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部分叠加。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探讨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速读练习,总结特征。 通过图片,思考如何记数――种群的数量调查方法。 展示PPT,样方法的操作过程理解(类比相亲) 看 定 取 算 样方式)看研究对象(用来样方大小) 2.二定:定样方大小 定取样方式 3取样:强调随机取样 4.统计和计算 展示实例PPT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学生速读课本内容 学生讨论如何操作,学生表达自己的 看课本总结探讨:样方发中,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取样原则、及样方边缘的计数问题 用样方法重新估算蒲公英的数量 了解样方法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 为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种群密度作铺垫 理解:1.三看:看地方(生物所在地)地形(用来定取 方法和结果。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②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③取样方法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 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标志重捕法 设疑:用样方法来估算老鼠数量,能行不? 学生思考回 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 答:不能,因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为他们会活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动,不像植物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展示案例,操作过程 根据重捕法的原理 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则该调查区种群数量N=M×n/m 动手做实验 思考:标志物的问题 教师总结: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主要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 借助定义,找出操作过程 动手做实验体验过程,训练原理。 出生率和死亡率 同学们想想,对于同一个种群,它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既然是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不断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 利用实例练习直接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 出生率越大,种群密度越大吗? 学生看课本、 总结、思考、 讨论,回答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