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14:08: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前卫生学00385
一、名词解释:
1.婴儿抚触—“皮肤饥渴”不解除,新生儿会有烦躁不安,睡眠不稳,体重增长缓慢等现象 。
2.头尾规律—在体格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分发育的比例是不同的。即从胎儿时一个大的头颅(占身长的1/2),较长的躯干和短小的双腿,发育到成人时较小的头颅(占1/8),较短的躯干和较长的双腿,一个人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部只增大了一倍,而躯干却增大了两倍,上肢增长了三倍,下肢增长了四倍。
3.同化作用—机体从外界不断地摄取各种营养,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同时吸入氧气,构成自身的物质,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4.异化作用—机体不断分解这些营养物质,并且释放能量,供各种生物活动所需,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派出体外。 5.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相对主量元素(大量元素)来划分的,根据寄存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目前较受关注的主要是两类,一种是生物体中的微量元素,另一种是非生物体中(如岩石中)的微量元素。 人体中存在量极少,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人体每日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但对人体来说必不可少。 6.弱视—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戴娇正镜片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
7.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可因食物过敏,如牛奶、羊奶、鱼、虾、蛋、等,可因灰尘、羊毛、化纤等引起。 8.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是具有的免疫功能,是人类在种系进化中长期与病原微生物斗争而发展完善的一种生理功能。 9.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以及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后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0.基础免疫—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的疫苗,在短期内有计划地对小儿进行预防接种,使小儿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
11.加强免疫—进行基础免疫后,机体获得相当强的免疫力;经过一定时间免疫力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重复接触一次就和容易使免疫力再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叫加强免疫。
12.传染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除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又侵入他人人体内所经过的途径。 13.易感者—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发病的人。
14.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卫生或心理卫生,是研究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15.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行为方式”。 16.移情教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17.心理评估—是运用心理学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的方法。
18.功能性遗尿症—是指以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的遗尿症功能性遗尿症主要由大脑皮质功能失调所质。
19.儿童恐怖症—指儿童过分恐惧,而其所惧怕的对象或情景,在事实上并不具有危险性或者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
20.心身疾病—指一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疾病。 21.健康检查—对健康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体格检查。
22.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即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上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3.体格—指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状况。 24.体能—即人体在从事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5.适应能力—指人体在适应内、外界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 26.日光浴—指利用适当的日光照射身体裸露部分的锻炼方法。
27.传染病接触者—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健康人和正处于疾病潜伏期的人。 28.终末消毒—病人隔离后,对他原来的活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29.反射—是指在中 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30.体格发育的形态指标—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 31.生理指标—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变。
32.营养素—指食物中所含的,能够维持生命和健康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33.营养素所需—指每人每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货物劳动能力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最低数量,低于这个数量将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34、动力定型: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不定期的时间,一定的顺序,先后出现,当重复多次后,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有了规律。
35、优势原则: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与有关的大脑皮质区域是否处干“优势兴奋”状态有关。
36、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体性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排除进入人体内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体内平衡和稳定。
37、必需氨基酸:对人体来说,并非每种氨基酸都需要由食物提供,只有8种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速度太慢,必须由蟮食蛋白质供给,称必需氨基酸。
38、非必须氨基酸:在人体内可以合成或可由别的氨基酸转化而成。称非必须氨基酸。
39、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谷类与豆类或其他食物混食后,使必须需氨基酸得以互相补充,从而提高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40、强化食品:食品中补充某些缺乏成特别需要的营养素。 二、简答题:
1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答:1.维生素A 与正常视觉有密切关系;2.维生素A与上皮细胞繁荣正常形成有关;3.维生素A能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
2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哪些内容?
答:1.按时定位进食,食前有准备;2.饮食定量,控制零食。3.不偏食;4.注意饮食卫生和就餐与礼貌。 3食物中毒分类?
答:1.细菌性食物中毒;2.有毒动植无中毒;3.有毒化学物质中毒;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4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答:食物中毒多因食品被污染所致,食品从生产加工直到销售的过程中均可能使食品受到有还物质的无污染,少数食
物中毒是因动植物组织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如木暮含有 5大便异常?
答:1.粪便表面有鲜血;2.脓便血;3.“红果酱样的大便”;4.“白陶土样”大便;5.“柏油样” 大便。
6尿量及排尿次数异常?
答:1.尿量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脏疾病的表现;2.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一点也憋不主尿,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7以哭吵为突出表现的常见疾病?
答:1.各种肠道急性感染或消化不良;2.神经系统疾病;3.哺乳时婴儿耳部贴近母亲则碲哭或哭时摇头应考虑外耳道疖或中耳炎。4.大便哭吵可能为肛裂,小便哭吵为泌尿道感染所致;5.卧位时安静,在抱起时或触动肢体哭吵,应考虑肢体痛,如骨折脱臼;6.蛲虫所导致哭吵多在夜间,伴肛周痒;7.喂奶或进食时哭吵应考虑鼻堵塞、咽炎、口腔炎等;8.夜间哭闹.多汗有佝偻病;9.婴儿湿疹可致烦躁哭闹。 8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答: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3.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4.行为统一和协调;5.性格特征良好。
9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生理因素:1.遗传因素;2先天非遗传因素;3.后天的脑损伤;4.儿童感觉综合失调。心理因素:1.气质;2.动机;3.情绪;4.自我定语。 10一般行为偏异的种类?
答:1.情绪障碍;2.睡眠障碍;3.品行障碍;4.遗尿症;5.不良习惯。 1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一、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1.懂得哪些是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2.学会合理发泄不良情绪。二、.学习社会交往技能:1.移情教育;2.分享教育;3.恰当的自我评价。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1.有规律的生活;2.良好的卫生习惯;四、性教育:1没有性歧视;2.没有性压抑;3.自然地回答性问题;4.两性别优势优势互补教育。 12儿童期恐惧产生的原因?
答:1.特殊刺激引起的直接经验;2.恐惧是一种“共鸣”;3.恐惧是受恐吓的结果。 13多动症表现?
答:为不安宁,易刺激,饮食情况差,在先学前期和学前期则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有破坏行为,不能禁做对动物残忍有攻击行为和冲动行为。学龄学习困难,上课不能安静听讲,小动作多不能完成作业,容易激动,好与人争吵注意力时间短暂等。 14健康检查的一般种类?
答:1.儿童入所前体格检查和儿童所前家庭访视;2.工作人员入所前体格检查;3.定期儿童体格检查;4.晨、午晚间检查及全日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