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教案(翟中和完美版)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6 14:15: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word...完美整理精品文档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简单,细胞周期短,在适宜条件下可大量繁殖(如细菌每20分钟就可分裂一次),其分裂方式为一分二或二分裂,习惯上又称无丝分裂或直接分裂。 (二)真核细胞的分裂

真核细胞的分裂较原核细胞复杂的多,根据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形式不同,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 无丝分裂(amitosis)

又称直接分裂(direct division)因为这种分裂方式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直接分裂。是发现最早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R.Remak首先在鸡胚血细胞中观察到这种分裂方式。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1882年,Flemming提出无丝分裂的概念。

2 有丝分裂(mitosis)

最初称这种分裂方式为核分裂(karyokinesis),因为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等一系列变化,然后才出现细胞的真正分裂,所以又称为间接分裂(indirect division)或有丝分裂。1882年Flemming提出,还由于这种分裂方式是多细胞生物体的体细胞的分裂方式,故又称体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的分析

有丝分裂是一连续的复杂动态过程,为叙述方便,根据形态学上的变化,按这些过程的先后顺序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未期。下面以动物细胞的分裂为例,说明各期特点 胞质分裂(cytokinesis)

除特殊组织细胞外,多数细胞在染色体解旋和核膜形成的同时,便进行细胞体的分裂,或称胞质分裂。但也有胞质分裂与核分裂不同步的。 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以缢缩和起沟的方式进行的,缢缩的动力推测是由于在细胞质周边有一个微丝组成的“收缩环”,它的紧缩使细胞产生缢束,在缢束处起沟,使细胞一分为二。 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因带有细胞壁的缘故,另具特点。是靠形成细胞板来完成的。

在分裂未期,赤道面处的纺缍丝保留下来,并增加微管数量,向四周扩展,形成桶状结构—成膜体(phragmoplast)。来自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含有多糖的小泡移向成膜体,小泡膜融合在一起而成为细胞板(cell plate)。一些充满果胶类物质的小泡,继续向细胞板间添充,形成中胶层及初生壁成分。最后细胞板两层膜和亲体细胞的质膜融合,将细胞一分为二。 3 减数分裂(meiosis)

meiosis是真核细胞中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分裂,出现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是1883年Beneden最先阐述的,指通过两个细胞周期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的细胞分裂方式。由于发生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所以又有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之称。 通过减数分裂使亲代与子代之间的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另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重新组合,以及同源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从而使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这就为生物的变异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础,是生物遗传、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保证。

(1)由mitosisi向meiosis的转变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进行mitosis的,为什么到了初级性母细胞就改为减数分裂了呢?是什么因素控制调节这种分裂方式的转变的呢?这些问题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不过根据有些学者初步实验,可以断定这种转变是发生在前减数分裂的G2期。减数分裂前间期的G2期。 (2)减数分裂过程的分析

.......专业资料供学习分享下载

........word...完美整理精品文档

第一次减数分裂或减数分裂Ⅰ(first meiotic division,meiosisⅠ)包括: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未期Ⅰ和胞质分裂Ⅰ六个阶段。然后,通过一个短暂的间期进入减数分裂Ⅱ。 第二次减数分裂或减数分裂Ⅱ(second meiotic division,meiosisⅡ)包括: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未期Ⅱ)

减数分裂Ⅰ有其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前期Ⅰ染色体配对和基因重组。减数分裂Ⅱ与一般有丝分裂雷同。

前期Ⅰ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细线期

偶线期(合线期) 粗线期 双线期

4 Meiosis的生物学意义及其与Mitosis之比较 5 影响细胞分裂的因素

能够影响细胞分裂的因素很多,而且极为复杂,目前还没达到对其全面认识的水平,下面仅就已取得的资料作一介绍。

(1)细胞大小(2)抑素(3)cAMP (4)激素 (5)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

第二节 细胞周期的调控

真核细胞周期有两个基本事件:一是S期进行染色体复制,二是M期将复制的染色体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在这两个基本事件前,均有一段间隙期,即G1期和G2期。在这两个间隙期,细胞进行着复杂的决定过程。在G1晚期,作为一个新周期的开始点,亦即细胞决定启动新一轮自我复制的位点(Start point或restriction Point)受到复杂精细的调控,根据发育需要,或者开始新一轮增殖,或者退出周期分化为特殊功能的细胞或暂时进入G0期,决定要进入分化状态或G0期的细胞,不能越过“Start”或“restriction”位点。而要增殖的细胞必须有生长因子的作用,命令细胞通过“start”位点,启动新一轮自我复制。因此,细胞周期存在着G1/S转换和G2/M转换两个重要的控制点。 一、MPF的发现及其作用

1 染色体超前凝集实验——细胞促分裂因子

2 非洲爪蟾卵细胞质注射实验——促成熟因子(MPF)

1971年,利用非洲爪蟾卵细胞质注射实验,发现在成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必然有一种物质可以诱导卵细胞的成熟。他们把这种活性物质称为卵细胞促成熟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或细胞促分裂因子(mitosis-promoting factor)或M期促进因子(M phase-promoting factor),用 MPF表示。 二、p34cdc2激酶的发现及其与MPF的关系

裂殖酵母的cdc2基因,是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cdc基因,它的表达产物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34×103的蛋白,被称为p34cdc2。进一步研究发现,p34cdc2具有蛋白激酶活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可以使多种蛋白质底物磷酸化,因而被称为p34cdc2激酶。在G1/S转换和G2/M转换两个地方都发挥作用(即阻断细胞周期在晚G1期或G2期)。

芽殖酵母的cdc28基因是继cdc2基因之后第二个被分离出来的cdc基因,它的表达产物也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34×103的蛋白,被称为p34cdc28。它也是一种蛋白激酶,在G2/M转换过程中起中心调节作用,同时对G1/S转换也是必需的。 后来的实验不断证明,,p34cdc2和MPF是同源物,都具有蛋白激酶活性并促进G2/M转换。 三、周期蛋白

与此同时,另有科学家以无脊椎动物海胆卵为材料进行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1983年报道,

.......专业资料供学习分享下载

........word...完美整理精品文档

通过35S-Met标记示踪,在海胆卵中发现两种特殊蛋白质(分子量约45~60KD),其含量随细胞周期进程变化而变化,一般在细胞间期内积累,在细胞分裂期内消失,在下一个细胞周期又重复这一消长现象。即在每一轮间期开始合成,G2/M时达到高峰,M期结束突然被水解掉,下一轮间期又重新积累合成。把这两种蛋白质命名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简称周期蛋白。揭示cyclin是细胞周期调控者,是诱导细胞进入M期所必需。

进一步的实验又证明,周期蛋白可能参与MPF的功能调节。MPF的生化成分包括两个亚单位,即Cdc2蛋白和周期蛋白。当两者结合后,表现出蛋白激酶活性。Ccd2为催化亚基,周期蛋白为调节亚基。

四、CDK激酶和CDK激酶抑制物 1 CDK激酶

在分离的10多个cdc2相关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Cdc2)都含有两个共同特点:一个是它们都含有一段类似的氨基酸序列,另一个是它们都可以与周期蛋白结合,并将周期蛋白作为其调节亚基,进而表现出蛋白激酶活性。因而它们被统称为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简称CDK激酶。所以后来又将cdc基因称为CDK基因。实际上CDK是cdc2(细胞分裂周期基因)等基因编码的蛋白激酶(P34cdc2激酶、P34cdc28激酶等)。

2 CDK激酶抑制物

指细胞内存在的一些对CDK激酶活性起负性调控的蛋白质(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CDKIS)。是能与CDKS结合并抑制其活性的一类蛋白质,是CDKS的负调控因子,具有确保细胞周期高度时序性的功能,在细胞周期的负调控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已发现多种。

细胞周期“驱动器”:指推动细胞周期的进程及各个时相间过渡的一组全酶复合物,包括CDKS,CDKIS及CDKS的正调控因子——周期蛋白(cyclin)。

五、细胞周期运转调控

在细胞周期中最主要的事件是遗传信息载体DNA在“DNA复制期”进行复制,DNA复制的起始标志着细胞周期的启动。因此,对DNA复制起始的调控是控制细胞周期的重要环节。 (一)DNA复制起始位置的调控

DNA复制的起始位置通常不是随机的,而是从染色体某一特定位点上开始。这个位点被称为DNA复制起始点(Origin of DNA RepLication),当前最为流行的观点是,DNA复制起始点是通过起始蛋白质结合在特定的DNA顺式序列上形成的。这一模型在原核生物和动物病毒的DNA复制中得到证实,但真核细胞要远比该模型复杂得多。 DNA起始序列(ARS:Autonomously Replication Seguence);起始蛋白质(ORC: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二)复制起始位置的选择发生在G1期

G1期早期的CHO细胞核放入爪蟾卵抽提物中进行体外复制,DNA复制起始位置是随机的;G1期中晚期的CHO细胞核放入瓜蟾卵抽提物中复制,其起始位置就与细胞自身体内复制起始位置一致,不再是随机的了。

这表明在真核生物细胞周期的G1期中存在一个DNA定点复制的调控点,这个点被称为“DNA复制起始位置决定点(Origin Decision Point,ODP)。这是继70年代中期发现的第一个哺乳动物细胞周期调控点(限制点,Restriction Point)以来第二个被发现的细胞周期调控点,它把细胞周期调控与DNA复制的起始控制联系了起来。

第十二章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专业资料供学习分享下载

........word...完美整理精品文档

教学目的:

1 掌握细胞分化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2 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种类及机理 教学重点:细胞分化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转录水平的基因调控

引言 上面我们介绍了细胞分裂的有关问题,较为普遍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生物的个体发生中,这两种分裂方式交替发生,以保证生物种族的延续。 第一节 细胞分化

一、细胞分化( cell differentiation)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 简单说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之间产生稳定差异的过程。 所以,细胞分化是指同源细胞通过分裂,发生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稳定差异的过程。 二、细胞分化的实质

1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按照一定程序相继活化的现象,称为基因的差次表达(differential expression)或顺序表达(Sequential expression) 。即在同一时间内不是所有的基因都具活性,而是有的有活性,有的无活性,有些细胞是这部分基因有活性,有些细胞则是另外一些基因有活性。

2 组织特异性基因和管家基因

一类是维持细胞最基本生命活动的基因,是所有一切细胞都需具备的,由此译制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这类基因称“House-keeping gene”,译为“管家基因”,它们与细胞分化关系不大。如编码与细胞分裂、能量代谢、细胞基本建成有关的蛋白质的基因属此类。另一类是译制特异蛋白质的基因,与细胞的基本生存无直接关系,但与细胞分化关系密切,被称为“Luxury gene”,译为奢侈基因。 3 组合调控引发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三、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弄清了细胞分化的实质,研究者们便把注意力集中到基因选择表达的控制机理方面。除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外,包括环境在内的诸多因素均对细胞分化有重要的影响。

(一)细胞的全能性

(二)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1 胞外信号分子 2 细胞记忆与决定

3 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性 4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位置效应 5 环境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6 染色质变化与基因重排 7 细胞核对细胞分化的作用 8 细胞质对细胞分化的作用 四、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 第二节 癌细胞(cancer cell)

是生物体内由正常细胞转变成的不受控制地恶性增殖细胞,细胞一旦发生癌变,其生物学属性则发生一系列变化。可认为是不正常的细胞分化过程。 一、主要特征

.......专业资料供学习分享下载

........word...完美整理精品文档

二、致癌因素

三、癌基因(Oncogene,onc)与抑癌基因 60年代末发现癌基因的存在。

本世纪初(1908)发现多种病毒可引起肿瘤的发生,称这些病毒为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Oncogenic virus),有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主要的是RNA肿瘤病毒,被称为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其中含有病毒癌基因(V-oncogne) RNA肿瘤病毒 ↓侵染 寄主细胞 RNA ↓反转录

cDNA(互补DNA) ↓

DNA双螺旋 ↓

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一同复制,

此时称细胞癌基因(C-oncogene)或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指存在于细胞中的与V-oncogene相对应的同源序列。原癌基因(细胞癌基因)存在于正常的细胞中,处于被阻遏状态或许还参与细胞正常活动。但是 Proto-oncogene(C-oncogene) ↓致癌因子

oncogene(癌基因) ↓

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第三节 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 一、复制水平上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主要包括:染色体消减和失活,以及基因扩增。 意义:基因扩增是一种通过改变基因数量来调节基因表达的方式,以便在短期内产生出某一基因拷贝,以调节基因表达。 二、转录水平上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通过某种机制,在一定时间控制mRNA的转录。如果是这样,那么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不同类型的细胞专门活化某种特定的基因,转录形成特定的mRNA的过程。 真核细胞没有象原核细胞那样的操纵子及其紧密连锁的基因,其特点在于既受基因调控的顺式作用元件影响,同时又受反式作用因子的影响,二者的相互作用实现真核转录调控。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s)。

指与特定蛋白质编码区连锁在一起的对转录起调控作用的DNA序列结构,包括启动子、增强子和近来发现的抑制子(沉寂子silencer)。 ○1启动子(promotor) ○2增强子(enhancer)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s)

指能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各顺式调控元件核心序列(8-12bp)上,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效率的一组蛋白质。目前已分离纯化或鉴定的有几百之多,主要包括各种基因调控蛋白。其功能都是通过与特异DNA序列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反式作用因子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它们必需识别定位在影响特殊靶基因的增强子、启动子和其它调控元件中的特异性靶序

.......专业资料供学习分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