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6:44: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油源对比及运移地化指标参考
1.1气相色谱(GC)
气相色谱广泛用于油与沥青的筛选和对比研究。
气相色谱对于有机质输入,生物降解、热熟化等次生作用是很敏感的。 1.1.1老鲛烷/植烷(Pr/Ph)
Powell和Mckirdy(1973)指出,非海相源岩生成的高蜡原油和凝析油,Pr/Ph比的范围为5到11,而海相源岩生成的低蜡原油,Pr/Ph的范围只有1到3。 Pr/Ph比值会随成熟作用增加而象征性地增加(Alexander 等,1981)
有些老鲛烷和植烷在成岩作用期间还可能来自除植醇以外的一些母源(ten Haven ,1987) 1.1.2类异戊二烯烷烃类/正石蜡烃类
在开阔水体条件下沉积岩石生成的石油,Pr/nC17 小于0.5,而源于内陆泥炭-沼泽相沉积的石油,该比值小于1。
Pr/nC17和Ph/nC18都随石油热成熟度而增加。这比值也容易受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的影响。通常正构石蜡烃类要先于类异戊二烯烷烃类受到喜氧菌的吞食。 1.1.3气相色谱“指纹”
正构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偏nC23至nC30的正构烷烃分布,通常与陆生高等植物腊有关。
与碳酸盐岩生油岩有关的沥青和油,通常表现为偶碳数正构烷烃优势;而与泥岩(页岩)相关的沥青和油一般表现为低于nC20的奇数碳正构烷烃优势。正构烷烃的奇数碳优势通常见于许多源于页岩类生油岩的湖相油和海相油。
包括生物降解作用、熟化作用和运移作用在内的一些次生过程很容易改变这些化合物。正构
-可编辑修改-
。
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偶碳数或奇碳数优势,会随着热成熟度的增加而消失。 1.1.4稳定同位素
(1)相关的石油之间,成熟度差异引起同位素的变化可达2-3‰ (2)碳同位素差值大于约2-3%的油,一般来说是不同油源的 (3)一般来说,沥青的青低0-1.5%。
一种元素由重同位素形成的键发生断裂所需要的能量要比轻同位素形成的键要多。这是同位素动力学效应的基础。
稳定碳同位素的类型曲线:稳定碳同位素的类型曲线的形状和趋势,用于确定石油、沥青和干酪根之间的关系。类型曲线的应用是基于13C在原油的不同馏分中非均匀的分布。随着极性和沸点的增加,其13C的含量也增加。一般,干酪根>沥青质>胶质>芳烃>原油>饱和烃. 在相关性研究中,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的形态是一种有用的特征.除了类型曲线的趋势以外,认为其形状也可用于油-油和油-源相关性的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地球化学参数分析
正烷烃的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
有机质的成熟转化是一个加氢降解的过程,随着成熟演化作用的加强,氧、氮、硫等杂元素含量显著减少,碳链破裂,正构烷烃的低碳组分含量增高,正烷烃分布曲线显示主峰碳碳数小、曲线平滑、尖峰特征明显,代表成熟度高。
陆源有机质输入多:高碳数正烷烃占优势 C21/C22+小 水生生物输入多:低碳数正烷烃占优势 C21/C22+大 陆源有机质和水生生物共同输入,则正烷烃具有双峰特征
盐湖相有机质、碳酸盐岩中正烷烃具有偶碳优势,其他环境正烷烃为奇数碳优势 正烷烃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随埋藏深度增加,成熟度增高,正烷烃奇偶优势消失,高碳数正烷烃向低碳数正烷烃转化,即CPI 、OEP趋近于1, C21-/ C22+增大
13C
含量要比源岩干酪根低0.5-1.5‰,同理,石油要比相应的沥
-可编辑修改-
。
CPI=0.5 ∑C25- C33(奇数) ∑C24- C32(偶数)
+
∑C25- C33(奇数) ∑C26- C34(偶数)
OEP=0.
Ci+6Ci+2+ Ci+4 4Ci+1+4Ci+3
(-1)i+1
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用来粗略地估计原油的成熟度。可用参数为CPI(碳优势指数)和OEP(奇偶优势比)。CPI值小于1.2,即奇数正烷烃略占优势,代表岩石中的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可列为生油岩。这项指标在鉴定粘土岩类生油岩时效果较好,对碳酸盐岩则效果较差。CPI是以C29H60为中心,将C24-C34的百分含量计算而得。OEP是取主峰碳前后5个相邻之正烷烃的质量分数。两者可以对比使用。
在低成熟阶段,正烷烃低碳峰群首先平滑,高碳峰群滞后平滑
正烷烃碳数分布图反映了有机质成熟盐化过程,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由锯齿状到平滑,由高碳数向低碳数变化。
同一成因类型烃源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相似,因为有机母质和输入相近,不同类型烃源岩正构烷烃存在差异。
生物降解:所有生物标志化合物中,正烷烃是细菌的第一食物,当正烷烃含量降低,则表明有生物降解。此时饱和烃色谱为一个不可分辨的大鼓包。
运移:
在油气的运移中,当层析效应其主导作用时,沿运移方向,原油正烷烃主峰值、OEP值均逐渐降低。C22以前与C23以后的比值逐渐增加,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及凝固点逐渐减小。如果在运移中,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则会出现相反的变化规律。
由于化合物极性不同、立体化学空间结构不同造成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岩石对它们的吸附能力不一致,极性分子容易被吸附。因此,正构烷烃相对含量随运移的增加而增加。 1.异构烷烃
从氯仿A抽提物中的饱和烃色谱或全烃色谱图上观察,沙四上源岩的异构烷烃含量较高,其中以非环状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和甾萜类更加突出。植烷一般为色谱图上的绝对主峰,而甾萜类化合物在谱图后部则显得非常突出。尽管随成熟度的增加,异构烷烃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但即使深度达到3900米,Ph/nC18仍未达到1.0。这种异构烷烃的异常现象,预示了菌藻类或古细菌是沙四上的一种重要有机质来源。对于沙四上湖侵体系域(油页岩与页岩)与其它体系域来说,前者的异构烷烃含量更加突出,显示出湖侵体系域生源物质的特殊性。对于沙三段源岩样品,异构烷烃含量相对较低,姥鲛烷和植烷含量一般均低于正构烷烃,形不成色谱图上的主峰,成为区分沙三段源岩与其他源岩的一项重要标志。
-可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