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52: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作者:林赫冰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22期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方法 此次以随机数字将2015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50例分组为:对照组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用常规方法+针灸+康复技术治疗;全面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并将所获治疗总有效率作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针灸;康复技术;中风后偏瘫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1 绝大多数中风患者均会出现偏瘫,此后遗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更是对社会造成了相应的负担。现代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医及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亦持续深入,结果均提示针灸+康复技术了有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此次以随机数字将所选患者50例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别给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以随机数字将所选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女占比为16:9;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为(62.91±5.35)岁;患病时间为1~9个月,平均时间为(6.14±1.83)个月。观察组男女占比为14:11;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为(62.85±5.13)岁;患病时间1~7个月,平均时间为(5.02±0.4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本组用常规方法治疗[1]:为患者抗凝聚、抗感染,及时纠正血糖及电解质,控制血压稳定。
1.2.2 观察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组用常规方法+针灸+康复技术治疗:常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针灸+康复技术贯穿于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并将所获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作对比分析。 1.4 效果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3种:显效为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改善程度≥70%、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为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改善程度70%~40%、临床症状稍有改善;无效为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改善程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中医学理论将中风归为肝火旺、体虚血瘀症,为患者施以针灸后可充分改善其脑动脉弹性,促使血液黏、凝、聚状态得以缓解,经此达到改善患者机体脑部血运的效果,并有效调节病变处周围营养情况,对患者的脑组织恢复有着积极作用[2]。康复治疗是以多种方法刺激患者的中枢神经,促使其运动通路至各神经元,患者脑部兴奋性可有效增强,并避免了患者神经退变/产生不正常神经突触,促使患者大脑皮层活性增强,逐渐恢复运动输出功能,改善神经损伤[3]。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所用针灸+康复技术为:针灸治疗:上下肢麻木、面瘫者选患侧对侧感觉区域1/5处进针,下肢偏瘫者选患侧对侧感觉区域1/5处进针[4];进针后要确保针头及头皮保持2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并平行捻转法、1天1次、1次30分钟。康复治疗:引导并指导患者以肌肉促进治疗法锻炼患肢,以改善患者机体肌张力及收缩力,辅助患者被动运动患侧肢体,比如可让患者做起坐练习、步行训练、床上运动、站位平衡等,1天2次、1次30分钟,依据患者病情调整康复治疗方案[5]。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相比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0%更高。
综上所述,中风后偏瘫患者选择针灸+康复技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充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张贤明.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35-136.
[2] 刘喜堂,刘喜庆,魏晓楠,等.中药结合针灸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8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4,19(4):665-667.
[3] 齐江敏,郝重耀.针灸与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3(6):155-157.
[4] 许丽娜,田国萍.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1):31-32.
[5] 李长君.针灸结合现代康复对中风后偏瘫的治疗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4,15(5):50-51. 本文编辑:吴宏艳